为何国内P2P喜欢风险外包
来源: 《小康》
2015-12-24 10:28
分享

  试问投资人,有几个人真正知道和P2P平台合作的担保公司的财务状况,知道担保公司究竟能接住多大的坏账。不透明,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风险。

  文|《小康·财智》记者 胡柯

  P2P网络借贷理财平台是当下非常火爆的一种投资理财网站。不少借贷人员、投资人员都纷纷加入到了当中。越来越多的P2P网络借贷平台,使得众多投资者不知道应该作何选择。

  怎样才能正确识别P2P网贷理财是否可靠?本刊记者采访了业内相关人士和一些借款人和债权人,并综合了很多网友的亲身经历。

  我们发现,要寻找一家靠谱的P2P网站,并不是看他的宣传和他有多少钱,管理层有多高的学历,而是要关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即他们的风险控制是如何进行的,这是关系着P2P公司是否可以长期发展的关键因素。

  违约率判断至关重要

  P2P是跳过银行间接贷款融资模式的一种在借款人和出借人之间直接发生借贷关系的业务模式,那么理解P2P的风险是什么就很简单,就是借款人不能偿还借款的风险。

  但是无论哪个借款人总会有偿付不了借款的可能性(或者叫概率),所有金融类公司的业务模式都是建立在会发生坏账的前提下来运营的,只要收取的借款利差(即向借款人收取的利率减去出借人收取的利率)高于员工和办公成本加上坏账的成本,这个公司或者P2P平台就能持续运营下去。

  有坏账并不可怕,只要你对于借款人群有风险定价能力,就不会被坏账牵制。

  打个简单的比方,借给1000个人每人1万元的借款,这1000个人里面有2%(20个人)的坏账,坏账成本就是20万元,如果向这1000个人收10%的利差,利差收入是100万元,除去员工和办公成本后,公司还是能够盈利的。但是如果审批通过放款的1000人里面有10%的坏账(100个人),坏账成本就是100万元,利差收入是就覆盖不了公司所有成本,长此以往这个平台就会倒闭。

  但是如果在审批通过这1000人借款请求的时候,能判断这批人群的坏账概率在10%,那么也可以定更高的利差(比如15%,这些人由于在其他更低利率的银行拿不到借款,因此能够接受更高的借款成本),那么150万元的收入就能够覆盖坏账和其他成本,这说明P2P业务模式的核心在于,管理者对借款人违约概率的判断非常重要。

  正确的判断可以保证公司的运营,可是对于投资人来说,平台的存在只是提供了一个媒介,那么,这个平台究竟如何,单凭管理者的能力并不能保证资金的安全。我们还要考虑平台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应该属于自己

  举个例子,“周黑鸭”好吃,“可口可乐”好喝,是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核心配方,而这个配方别人是不知道的,属于公司的高级机密,也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可口可乐有外包的调味公司。

  可是,国内很多P2P网站,多是和某机构合作,类似有利网、积木盒子、爱投资等P2P网站都有“征信外包”,还有和担保公司合作等模式,虽然不是证明一个P2P网站是否可靠的唯一标准,但是从逻辑性上来看值得深究。

  放眼世界,国外做类似业务的P2P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比如Lending Club,Capital One,GE Money,Citibank Consumer Finance等公司,从来没有听说过将风控这个核心环节外包,这些公司都是自己组建核心团队,开发核心系统来自己做,而且如何评判借款人群违约风险的评分卡系统和核心评价规则,都是掌握在几个核心人的手里面,和可口可乐的秘方一样,有时候可能连CEO都不知道,而从事具体审批工作的人也可能不知道这个规则。Capital One公司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美国做小微个人贷款业务,到目前为止已经成为了美国第7大银行,积累了很多这类业务的风控审核经验和核心评分卡系统。

  国内P2P机构多选择风险外包或者是与担保公司合作的方式转嫁风险。试想,决定公司业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东西,是通过和其他机构合作,那么是不是意味着风险就会相应增高,值得思考。

  为何外包

  可是,为什么和国外喜欢自己建立风控体系不一样,国内的P2P喜欢“征信外包”或者是和担保公司合作?

  因为,国内的P2P平台多是年轻人或者是一些有些资本的企业家创立,创立的前提多是跟市场的风向,真正有经验的人并不多。对于如何建立风控系统,应该还处在探索阶段。要想成功地创立风控系统,并不容易,尤其是判断力,多是根据经验的积累而逐渐成熟。

  也就是说,面对30000个贷款申请人让你选择,你怎么选出来1000个人,而且这1000个人不还钱的概率是2%(而不是10%),其实是个很复杂的问题。

  但是,并不是不可能,要想精准预判市场,挑选客户,有两个途径可以实现。一是自己积累客户,但是对很多初创的公司来说,客户积累到足够数量的时候,交学费的钱(坏账)也积累到了一定程度,那么平台是否还能存在,多数的结果都是岌岌可危。还有一种途径就是去国外请优秀的人才,但是国外该领域的佼佼者,要么就是开价太高,要么没有兴趣和一群不懂的人一起打拼。有人算过一笔账,即使真的请到了国外的优秀人才,P2P平台也会面临理念冲突和系统建立动辄就上千万的花费,这样的花费对目前国内的P2P平台来说,能承担得起的并不多。

  所以,在国内,P2P领域缺乏人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状。

  为了弥补这种缺陷,多数公司就会选择外包来降低风险。这对平台来说是可行的,也是有利的,对投资人来说,这种方式的P2P平台可能就会存在问题。

  击鼓传花 谁是赢家

  中国的担保市场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市场?

  截至2014年末,全国共有融资担保公司7898家,全行业实收资本9255亿元,其中注册资本10亿元以上的机构有75家,平均注册资本仅为1.17亿元。这显示我国融资担保机构资本实力、信用能力严重不足。

  2015年8月13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促进融资担保行业加快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政银担三方参与的合作,对银担商业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做了风险分担及补偿等方面具体安排。《意见》还提出研究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这一创新性举措,被业内外寄予厚望。

  《意见》的出台,对担保市场起到了提振作用,但是,短期内并不能解决现有问题。所以,担保市场存在高风险依旧是个问题。

  国内市场的P2P“征信外包”以及和担保公司合作,试问投资人,有几个人真正知道担保公司的财务状况,知道担保公司究竟能接住多大的坏账。不透明,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风险。可是我们发现,国内的投资人对P2P平台有担保公司这一项,往往是盲目相信。

  曾有人指出,国内P2P现有的“征信外包”以及和担保公司合作模式,和曾经的美国次贷危机有些相似,被比喻为击鼓传花的游戏。P2P平台虽然将风险转嫁了出去,并不代表就是没有风险的,只是要看最后一个接盘的是谁?

  业内人士都知道,小贷公司的监管条款里面就规定了自身杠杆比例不能超过1.5倍,也就是只能从银行或者股东那里借自己注册资本0.5倍的额度做杠杆,因为监管机构知道这些区域性的小贷公司风险大,因此限制了他们只能大部分用自己的钱来进行放贷,所以,一旦超出限制份额,就会带来风险。国内的很多P2P平台其实已经超过了监管限额,盲目相信担保,但是对担保却又一无所知,财务数据不透明,这个行业的发展就会一直隐藏在阴影里,风险可想而知。

  由此,我们就可以发现,越是单笔借款规模大的平台,越是风险高。

  拥挤的市场

  深究中国的借贷市场,中小企业贷款难一直都是一个难题,P2P平台的出现,给了这些企业一个出口,也是其发展迅猛的缘由。

  在中国,以前银行是不屑于贷款几千万和几百万的客户的,但是在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动下,由于银行自身吸收存款的利息成本不断上升,所以银行也逐步开始做这部分市场客户,银行的利率显然是低于市场的,所以留给小贷公司或者担保公司的必然是银行挑剩下的客户,这部分客户的风险远高于银行客户,而这部分客户恰恰是P2P平台上的热门客户。

  近几年,银行股票在二级市场上一直都是跳水状态,基本都到了净资产价值以下,银行的贷款本身就存在很大坏账的可能性,P2P平台上上千万的结款列表,担保公司要如何担保?

  在国外,情况和中国是恰恰相反的,国外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银行一直都会照顾到几百万的借款客户,最重要的是,这些风控的核心竞争力等能力都是银行自己拥有的,不会也不需要将风险转嫁给其他所谓的担保公司。

  如果中国的利率继续市场化,那么,银行来抢占P2P平台的市场是迟早的事情。这对P2P平台来说,未来并不乐观。

  隔行如隔山

  除了以上一些要素,在国内市场,P2P平台还有一个特征经常被拿来炒作,就是获得了风投的青睐。

  其实,业内人都知道,金融界,隔行如隔山。

  银行、证券高管人员所需要的能力、包括性格特点都完全不一样,即使是同样的借款业务,做几个亿的企业借款的风控部负责人,你让他去做几千块额度的信用卡审核,就是完全行不通的。

  术业有专攻,现有的几万元的信用小微贷的核心风控模式和国内传统意义上所有的借款机构用的都不一样,包括银行的企业贷款,小贷公司和担保公司用的抵押方式,都完全不一样。

  那么,发展了好几十年的美国是怎样的呢?比如像Capital One在上世纪90年代就可开始做个人次级贷款领域,其积累的数据模型和决策引擎系统才是目前国内P2P行业最需要借鉴的, Capital One是这个行业的鼻祖(也被誉为银行界的Google)。

  所以,国内就算是从高大上金融机构里面出来的高管其实对于小微贷这个金融行业领域认真探究起来,他们应该也都是很陌生的,如果整个团队里面没有真正具有多年从事小微贷风控审核经验的人来负责风控审核,对P2P平台来说,就是一件可怕的事。

  所以,国内的P2P平台都会选择“征信外包”以及和担保公司合作的模式发展平台,就不难理解了。不过,对投资人来说,却是需要保持警醒,如果你对对方不是足够了解的话,追求高利率,也要考虑高风险。

分享
名称
成交量
成交利率
1
21190.64万元
10.35%
2
2590.64万元
10.35%
3
21190.64万元
10.35%
4
21190.64万元
10.35%
5
21190.64万元
10.35%
6
21190.64万元
10.35%
7
21190.64万元
10.35%
8
21190.64万元
10.35%
9
21190.64万元
10.35%
10
21190.64万元
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