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P2P行业的先驱者美国和英国,无论知名度还是业务量,P2P金融业务还是小儿科。
文|老马
金融服务业最发达的欧美,银行传统贷款业务以外的借贷被称为“另类贷款”,金融P2P是其中之一,英美将其划入“金融科技企业”。
先驱在英伦
全球公认的最具影响力金融P2P平台有“五大金刚”,贷款俱乐部Lending Club排名第一,其余四家分别是兴隆网(Prosper)、社会金融(SoFi)、佐帕(Zopa)、瑞特塞特(RateSetter)等,前三家均位于美国旧金山,后两家则在英国伦敦注册。
金融P2P公认的发源地在英美两国,英国的P2P公司佐帕(Zopa)业界资格最老,成立时间早于美国首家P2P公司兴隆网(Prosper),
佐帕网站成立于2004年,在当地被媒体誉为英国版eBay(全球最早及最大的非金融P2P平台)。在佐帕成立后一年P2P业务向社会公众开放,有媒体把2005年定为P2P“元年”。
佐帕的出现很快引起英国专业人士的关注,英国刊物《the Social Futures Observatory》 (未来社会瞭望)在2006年发表过一篇研究报告《Internet Based Social Lending》(基于互联网的社交贷款),该研究以佐帕的业务为样本,试图清晰描绘社会贷款资金的来源,借贷双方的社会联系等等。
与所有初创企业一样,佐帕的背后也离不开风投的资金支持,本克市场资本、威灵顿伙伴、博森默尔伙伴风投、奥格曼顿资本、阿罗格里斯资本等机构成为佐帕的投资者。
佐帕的游戏规则看起来相当灵活,例如平台上允许的最低借贷金额为10英镑,贷款额以10为倍数递增,借贷人可以用灵活还款的方式偿还债务,可以提前清偿或者把债务重组到另外一笔交易中,在佐帕的实践中,大多数债务人可以提前或者在年底前偿清债务。放贷人方面,佐帕提供所谓“快速回报”模式,只要贷款交易确认后,放贷人即可按月收取利息。
佐帕的收益来自对放贷人收取中介费,一般为1%的年费,从0英镑到最高190英镑不等,逐月从放贷人账户扣除,还有0.5%的放贷佣金也由放贷人缴纳。而对2008年之前参加佐帕的发起者账户则免收佣金。
贷款期限为三挡:一年、两年、三年。在佐帕Zopa放贷的投资者,一般能够有4.9%的平均收益(扣除1.5%的佣金之后)。同期,英国银行业给存款人的基准利率为0.75%或者零以下:-0.75%,总体上P2P的回报相当诱人。
佐帕以及英国其它P2P平台的贷前审核和风控信息基本来自对网络可以搜集到的信用数据的分析,一家英国P2P公司老板认为,客户的个人信用卡透支额度、套现次数、最低还款额等数据都可以利用起来。佐帕老板则认为,没有必要寻找更多新的数据,主要是利用已有信息,例如佐帕经常在曾经被拒绝过的借贷人中寻找潜在对象供新出借人挑选。
英国剑桥大学与Nesta创新机构合作的一份报告认为,2014年英国另类金融市场,包括发票交易invoice trading、人人贷P2P、众筹等主要形式在内的交易规模为17.4亿英镑(约合167亿元人民币),2015年预计为44亿英镑(约合424亿元人民币),呈跳跃式增长。
2015年7月,英国首相大卫·卡梅伦访华,在随行的企业界代表团中,有两位来自英国另类金融企业,其中一位是英国P2P金融公司RateSetter的高管,另外一位来自小额贷款公司,他们是作为英国“fin-tech金融科技”界别参团。
中国蓬勃的P2P业界生态也在吸引英国同业的眼球,佐帕公司CEO吉尔斯·安德鲁斯认为“全球令人感兴趣的市场在遥远的东方或者更西面”。随卡梅伦访华的RateSetter的CEO瑞迪安·路易斯则认为,“亚洲的大量借贷在银行之外进行,特别是亲属之间,这就是P2P”。
专业人士认为,P2P在英国的萌发和成长很大程度上是环境使然,金融风暴后公众对银行(特别是大银行)的不以为然情绪,银行存款接近于零甚至是负数的利息回报,P2P贷款中间业务费用低廉(仅为传统银行的三分之一),电子消费移动支付的兴起,移动社交工具如Facebook、Skyp等日益普及,是网络借贷的基础和保障。
新生事物毕竟尚稚嫩,根据国际机构的调查,英国知道佐帕之类大的金融P2P平台者仅占公众的15%,而知道英国大银行的则占98%,无论知名度还是业务量,P2P金融业务还是小儿科(美国也差不多)。
贷款俱乐部
美国最早开办的金融P2P公司兴隆网被视为美国业界“老二”,公认的老大叫贷款俱乐部(Lending Club),成立稍晚(有说是2006年年中,有说是2007年初),开办者瑞劳德·拉普朗齐(Renaud Laplanche)。
拉普朗齐生于法国,爱好帆船运动,曾经获得过法国Lasers帆船锦标赛13.5英尺单帆男子组1988年和1990年两次冠军。在法国Montpellier大学学习商业和法律,在巴黎HEC商学院和伦敦商学院读MBA。1995年到1999年拉普朗齐干的是与自身学习背景有关的律师及律师行高级合伙人,在巴黎和纽约从事企业并购、合资、技术投资等业务。
1999年拉普朗齐彻底转行,与他人合作开办软件技术公司(TripleHop Technologies),把办公室设在纽约代表性建筑世贸中心(双子塔),“9·11”恐怖事件中遭受重大损失,计算机系统和软件代码毁于一旦。TripleHop Technologies的主要商业成果是信息搜索引擎机器爬虫(MatchPoint),这个信息爬虫软件被美国著名媒体平台如CNN、今日美国、道琼斯通讯社、纽约时报、美国广播公司等采用。2005年TripleHop被大名鼎鼎的数据库供应商甲骨文并购。据说在此次并购中拉普朗齐有千万美元进账,拉普朗齐亦在甲骨文担任网络信息搜索产品主管,直到贷款俱乐部的创意开始启动。
贷款俱乐部的首笔交易在2007年开始,游戏规则大同小异。
拉普朗齐认为,最初的难点不在于所谓避开监管,而在于如何使放贷人建立对借贷人的信心,把钱借给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其一,贷款俱乐部把搜集到的借贷人和项目信息尽可能多地提供给放贷人,利用网络平台使投资者与借贷方直接沟通,投资人向借贷方询问其财务状况和项目细节等。其二,贷款俱乐部定期在网上发布所有贷款项目的进展,财务数据和收益表现,还有偿还拖欠数据清单等。
贷款俱乐部解决了两方面需求。
借贷者,特别是生活在美国大城市的年轻人,他们需要应对来自房贷、车贷、学贷、甚至开办初创企业的债务和信用卡账单,这些短期账单的需求一般在1000美元到25000美元之间。尤其利息高达17%-30%的信用卡债务,贷款俱乐部可以提供比银行债息低5%-7%的贷款,为借贷人进行信用卡债务再融资。
放贷人,如果钱存在银行,放贷人仅有1%左右的收益,在借贷俱乐部项目中,根据项目可以获得从5%-13%不等的利息收益(如果不计违约风险,这个收益在7%-23%之间),放贷人的资金收益提升了N倍。
拉普朗齐认为,P2P的作用就是“绕开银行”,让借贷人和放贷人直接完成借贷,是借贷关系的一种“本质回归”。拉普朗齐不认为P2P可以包揽所有的银行业务内容,比如大型借贷。他认为银行的优势在于大笔专项资金的供应,但在小额信贷方面P2P占优。
当然,P2P瞄准的另外一个重要领域是为数最多的中小企业,它们的流动性需求金额小,一般在2万-4万美元,传统大银行往往很少甚至不开展这样的业务。拉普朗齐认为,小企业解决很大一部分美国就业,是拉动美国经济不可或缺的动力之一,但小企业特别是历史较短和初创的小企业基本不可能在银行融资成功,烦琐的必要的资信收集和审核的高昂成本是阻碍小企业获得银行关照的主因。
通过互联网收集信息的P2P网站则有自己的办法,甚至在某些方面是银行审核部门难以企及的。拉普朗齐做信息搜集引擎软件出身,知道到哪里和怎样耙到数据。例如网络上有不少对企业产品和服务打分的网站如美国有名的餐厅预订网站(OpenTable)、消费者点评网站(Angie's)的评分数据等等,还可以从美国联合快递UPS或联邦快递FedEx的数据分析企业运作是否兴旺。也可以用Google搜索获取企业信息,例如信用或客户投诉。把这些数据加权,作为参数纳入贷款俱乐部的算法体系,有可能得到尽量可靠的信用评分。
贷款俱乐部开始蒸蒸日上的标志之一是业界和学界名流的加盟,2012年4月,被业界成为“刀锋马克”(因砍削成本得名)的摩根士丹利前董事长兼CEO约翰·马克加入贷款俱乐部董事会,马克认为加入贷款俱乐部是“更多地参与科技公司”。2012年12月,美国哈佛大学名誉校长,著名经济学家劳伦斯·萨莫斯也加入贷款俱乐部董事会,萨莫斯认为,贷款俱乐部是一种针对大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和满足普通消费者需求的平台。
2012年贷款俱乐部平均每月发放贷款8200万美元,累计贷款总额10亿美元以上,而兴隆网同期每月发放1450万美元,贷款总额为4.35亿美元,此时,贷款俱乐部的单月业务量是兴隆网六倍,总业务量是一倍以上。
贷款俱乐部的路子一反金融风暴后美国金融业的收缩态势而越走越宽,而且投资人结构有很大变化,甚至是颠覆性的。到2012年贷款俱乐部上的投资方有一半并非普通个人而是专业化群体,比如养老基金、职业投资经理和投资机构。在贷款俱乐部投资的放贷方获得的收益远高于银行存款利息,平均回报率为9%。
2013年年中贷款俱乐部还获得谷歌公司1.25亿美元风险投资,加上其他风投,到三季度贷款俱乐部该年度获得的风投总共2.2亿美元,而2014年机构给贷款俱乐部的价值评判是15.5亿美元。
2014年8月,贷款俱乐部的IPO申请面世,由华尔街顶级巨头高盛、摩根士丹利、花旗担任主承销商。
贷款俱乐部的IPO文件公布,其2013年的营收为8600万美元,净利润700万美元,而2012年的营收3000万美元,亏损600万美元,贷款交易额超过26亿美元。
拉普朗齐对媒体解释,贷款俱乐部的优势在于成本低廉。他认为P2P的运营成本比传统银行低带来的好处是利率水平比银行低得多,大约在400~500个基点之间,而传统银行不可能做到这样的成本。拉普朗齐认为摩根大通想达到如此的成本,就必须关掉8000多家机构。
2014年12月初,贷款俱乐部IPO正式路演,发行价区间定在10-12美元,发行5800万股,筹资至少5亿美元,按贷款俱乐部总股本3.6亿计,公司估值达36亿美元以上。也许路演的情况超出公司和中介预期,或者公司为未来发展调高了目标。在IPO开锣的前夜,贷款俱乐部宣布调高发行价到15美元,公司估值也涨到54亿美元。
贷款俱乐部在美国主板市场纽约交易所发行,成为第一家成功上市的P2P贷款公司。媒体认为,贷款俱乐部的上市将终结P2P的金融业“游击队”地位,成为“正规军”的一部分。
监管之盾
分析认为,P2P市场监管面对的核心忧虑是:一旦P2P平台本身营收和资本金出现问题,从而破产倒闭,将导致通过P2P平台达成借贷合同的投资者血本无归。
从理论上讲P2P仅有中介功能,交易双方签约后平台对客户资金无负责义务。P2P投资人与银行存款人之间有本质区别,一旦出现债务违约,银行有为存款人兑付本息的责任,P2P平台的投资人则只能自担风险,原则上只有借贷人实际归还本息时贷出者的资金才能得到保障。
不少P2P平台为缓解客户对风险的忧虑建立所谓“保证金”制度,也有准备引进贷款保险的,目的是对冲坏账(但不100%兑现),但有观点认为这种做法与中介的角色定位是悖论。
有媒体认为,P2P在美英之所以形同小鱼,与法制化的不充分关系密切。英国曾经在2014年4月由金融行为管理局出台紧急法规监管。
英国式的监管照英国人做事的风格一板一眼地展开,首先在金融行为管理局FCA内成立一个专门监管P2P的部门,规定所有P2P公司的业务必须由FCA授权,走完授权程序方可运营。有学者认为,英国对P2P的监管是“单一监管模式”。
英国FCA为P2P制定了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业规范:核心宗旨是保护信贷交易双方利益,一是客户资产与运作平台隔离,P2P平台不得实际接触和动用借贷人资金。其次是制定P2P平台倒闭处理预案,例如客户能否得到补偿及如何保证这种补偿等。还有P2P公司要将投资项目所有细节和游戏规则告知客户,让客户自主决定是否投入资金和对哪些项目投入资金。
有英国业内人士认为,美国没有专门监管P2P的部门,也没有制定专门针对P2P平台和业务的法律法规,美国的做法是用现有的监管立法体系套用在包括P2P在内的另类金融机构和业务市场。故尔一些英国人认为,美国的监管虽然存在但“很笨拙”,它导致美国监管当局对P2P平台及其业务的监管变得“极复杂”。
也有观点认为,美国的监管体系相当完备,严格程度与英国不遑多让。有学者把美国的P2P监管划为“多元监管模式”。
目前美国对金融P2P的监管呈现的是以美国债券交易委员会SEC主导,金融风暴后根据Dodd-Frank法案成立的保障消费者金融权益的政府部门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美国司法部及各州银行监管部门等参与的多元结构。
美国三大金融机构美联储、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具有监管“金融创新”的职能(金融P2P被认为是金融科技创新)。事实上在金融风暴初期的2008年,SEC就着手对2006年才诞生的美国第一和第二大P2P公司采取监管行动。
美国金融监管机构的“秋后算账”恐怕是世界上最犀利的,违规者被强令缴纳的罚款动辄数以亿计,众多华尔街巨头在金融风暴后被判罚数十亿美元。大的机构待遇如此,小的机构也不会放过,例如2011年B对在俄亥俄州注册的Cash America International连锁小贷公司罚款1.9亿美元,理由是该公司未能按法律要求严格审核Robo-Signing(贷款文件)。
2008年4月,贷款俱乐部主动停止了自身的P2P业务,理由是“配合SEC的业务监管和等待批准”。与此同时,兴隆网依然运作了半年,在贷款俱乐部通过SEC审核,获准正式开展业务之际,兴隆网却收到SEC暂停业务的指令,半年后才被加州小企业管理局局部解禁。
二者应对SEC不同的态度招致不同的后果,一个主动停业受审核后业务蒸蒸日上,一个被强令停业接受审核几乎崩溃,业务被前者大反超。
目前美国的金融P2P平台在各州遭遇的监管松紧不一,例如兴隆网在21个州不能为放贷人提供,贷款俱乐部在5个州被禁止向借贷人放款。兴隆网获得业务授权的州有20个,另加一个哥伦比亚特区,贷款俱乐部则有28个州的授权,这些授权基于SEC监管。还有五个州对投资者的财富水平有限制,仅有“高净值”人士有资格放款。
媒体和学界注意到,全球P2P贷款市场体量最大的美国,其业态出现了新的情况,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特别是华尔街巨头如花旗集团、美国国民银行等开始涉足美国P2P贷款市场,美国P2P贷款市场中个人小投资者的份额从2012年的一半左右被挤压到目前仅有五分之一。
有人开始担忧,众多的传统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涌入P2P贷款市场的目的 “不单纯”,有很大可能性是冲着所谓“监管套利”而来,特别是美国这种碎片式监管可能造就更多套利机会。而美国国会被媒体和学界揣测正按兵不动在观察,等待时机选择最适合的监管体制。
普华永道预计,尽管目前美国P2P贷款市场的规模仅有55亿美元(约合352亿元人民币),但10年后有可能将达到1500亿美元(约合9600亿元人民币),监管之盾铸造未有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