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复星,因为郭广昌协助调查一事,引起了人们对“保险+投资”关注;这两天火热的“万宝之争”则是直接将保险业,推向了风口浪尖上。
本文具体谈谈“保险+投资”,是怎样的一个思路,也剖析一下频频举牌背后的一些东西。
巴菲特的投资+保险体系
放眼全球,构成当下最让人欣赏的“保险+投资”模式,就是巴菲特了。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巴菲特的模式,是怎么一回事。
在20世纪70年代,巴菲特一共购买了3家保险公司,并另外组建了5家保险公司。这些保险公司,为其以后的投资吸收了大量底层本资金。
保险的本质,就是预算坏事件发生概率并计算其造成的损失。所以在保险资金进入公司的时候,资金就会有两个价值。
√、先吸收后赔付产生的资金时间价值
√、实际赔付额与预估赔付额产生的资金差额价值
这两个价值,就构成了保险业所谓的“浮存金”。巴菲特就是依靠这些进行投资的。
当然巴菲特在自己运用保险“浮存金”的方法上,有资金的特点。
1、青睐于产险、再保险而不太喜欢寿险
是这样的,巴菲特所青睐的险种,基本上在风险暴露(也就是exposure)方面是充分的,意味着风险是可以充分的被识别并计算的。保险的年限一般较短。
而寿险则要考虑资金的两大风险:
①、资金的时间风险
寿险一般存续时间加长,利率风险,做不到精确预测,在精算师估算时候,难以可靠计量。
②、长寿风险
也就是预测人的寿命,这一点同上,难以预测。
而产险或者再保险等其他非寿险类产品,计算风险则很容易。因此,巴菲特在选择险种方面,无形中就减少风险的不确定性,降低了整个系统的风险。
2、持有大量现金及其等价物,完全覆盖保险业务负债以确保偿付。
巴菲特在计算自己的安全线时,基本上全额覆盖“缓冲垫”,做的比较极端。不像很多基金,在设计时候,资产比较混合。
通俗来说,就是巴菲特设计遵循非黑即白的原则,而国内的很多基金或者保险等金融机构,则存在“灰色”区间。(这两种风格,没有高下之分)
也就是高流动性资产完全覆盖了“或有负债”。剩下的浮存金,就可以随意的投资于高风险的债券和股票。
因此,这一方法,也就把巴菲特投资体系的“可控风险”,降到了最低。
因此,我们就看到,巴菲特,这一老头,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慌不忙,也就不难理解。金融危机期间,持有巨额现金(其实那些钱,是全额覆盖保险产生的“或有负债”)。
复星的保险+产业模式
人们一向喜欢把复星和伯克希尔哈撒韦作比较。我想,无非就是保险+投资,这一个共同点。
但是显然,他们之间是有区别的。他们在保险和投资,这两端,都有区别的,分析如下:
1、保险端
复星投资了不少国外的保险公司,产险和寿险都有,对这两种资金,并没有做严格的区分和隔离。
以利用保险资金巨大的、持续的现金流为主。
但是现在,开始转型了,倾向于再保险。可能也开始有意识的降低系统风险。
2、投资端
在投资端,复星显然受到了“德隆系”的影响,做产业整合、产业投资。
这也并不是偶然,毕竟在中国尚未成熟的社会,风口的改变,带来的机会比行业纵深发展带来的机会更多。
而巴菲特,由于在美国,社会成熟,风口不会有多少改变。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流行”风口上的猪“这样的理论,但在美国很少见。
因而,可以说巴菲特是以保险公司为主业的运营性控股公司,而郭广昌的复星,则是“以保险为跳板,追逐风口的产业投资公司”。
对比下来,复星根据中国特色,进行产业投资,区别较大;但在保险方面,现在刚刚开始转型,后期趋同。
宝能系与姚宝华
这家公司,由于了解的信息不是很全,可能分析存在偏差。
显然,姚宝华的前海人寿,是寿险类型。据腾讯的《棱镜》消息:
腾讯财经《棱镜》从保险业内权威人士处获得的数据显示,前海人寿2015年3季度末的总资产大概在1100-1200亿元左右。按照保监会最新规定,前海人寿对万科的最高投资金额为这一数字的10%。对于已经在万科身上花去约100亿元的前海人寿来讲,这意味着在后续的双方对战中,前海将因监管红线而不能继续提供资金弹药。
其投资风格激进,也难怪被称为野蛮人。
和巴菲特比较起来,保险+投资端,完全是两种不同风格。(没有好坏之分)
在保险端:
主要以万能险为主,这种保险,非常灵活,不像产险那样,期限明确;(姚建华的保险端实在没法和巴菲特的保险体系比)
在保险端,宝能系确实比较野生和年轻;巴菲特保险体系,则老成而又劲道!
在投资端:
那就是典型上世纪,美国七八十年流行的杠杆收购,风格非常激进。我在前面的文章《世事如枰棋,万科局中局的资本角逐》,介绍了KKR,就是那个时代诞生的。
如果说宝能系是典型“快准狠”,巴菲特就是“慢准柔”。
相对而言,宝能系非常稚嫩。
最近关于宝能系有关保险资金运用的合规性,看了不少资料,但由于没有系统的、成体系的学过,希望各位积极打脸。
(注:本文部分资料,参考阿尔法工场《巴菲特为什么不爱时间周期更长的寿险?》)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鸣金网官方立场,如需刊登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