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距离柳博卸下银行高管的身份已经14个月。
曾任平安银行总行零售总监,深圳发展银行零售银行负责人等职的柳博是国内知名个人信贷专家。就在一年多前,他正式告别从业二十年的银行业,投身到互联网金融的创业大潮中。
短短一年多时间,柳博所创办的“数据化信贷工厂”——大数金融已经完成了两轮融资。刚刚完成的B轮融资近5亿元由PAG(太盟投资集团)领投,第一轮投资方红杉资本跟投,大数金融的最新估值已达20亿元。
与过去银行高管普遍在传统金融体系内流转不同,近两年,在中国银行业转型和互联网金融崛起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与柳博一样的“老银行”们开始走到体系之外。
这批人深度参与了中国银行业起步、发展的黄金时代,见证了中国商业银行股改、上市、壮大的全过程。他们的转型不仅是个人的职业选择,更代表了“传统金融互联网化”这个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除了柳博之外,包括前中信银行副行长、中国进出口银行副行长曹彤,前华夏银行副行长黄金老,前杭州银行行长俞胜法,前渤海银行行长赵世刚等一批银行高管都在近一年多里告别了银行业,转投互联网金融领域,开始“创业”。
从职业银行家到CEO
在转型的银行人中,像柳博一样自己创办公司的人并不多。
他所创立的大数金融是一家专注于小微客户的无担保贷款,为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提供包括获客、风险管理、催收等服务,保证银行在基本没有销售和运营成本的情况下,获得较高的资金收益。
在该模式下,一方面可以让众多通过传统银行贷款业务无法获得贷款的小微企业和消费者获得正规金融机构价格合理的资金,另一方面则为银行、信托、P2P平台等各类机构获得高收益、高质量的信贷资产。
事实上,单从大数金融的业务模式来看并不新奇,与目前市面上那些标新立异、概念炫目的互联网金融项目相比,它甚至简单到有些乏味。但试图用数据化的风控模式生产中大额度无担保贷款的定位,在国内、甚至世界范围内也并不多见。
截止今年10月末,大数金融放款近20亿元,平均贷款额度20万元。这是什么概念呢?目前市面上无担保信用贷款做的最好的平安信保、宜信等机构,他们的平均贷款额度大约在5、6万的水平。
无担保信用贷款主要依赖数据化风控的方式,但该模式对于对小金额比较奏效,贷款金额越高对于风控的挑战就越大,这也是商业银行难以大规模铺设这块高收益业务的重要原因。
提高数据化风控的水平、解决商业银行的业务痛点,这正是柳博瞄准的市场机会。不过,真正让他下定决心创业的原因是,他看到了中国银行业转型的大趋势,以及变革的方向。
他把自己的公司定义为生产信贷产品的“工厂”:金融机构下单、大数金融生产,信贷资产在金融机构的表内、大数金融的表外,在国外成熟的信贷商业模式中,前者称之为批发、后者称之为零售。
在他看来,这个商业模式在中国的可行性在于行业演化,中国与美国银行业的演化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利率市场化的推进,竞争加剧导致专业化分工;巴塞尔协议的实施,在资本充足率要求下对资本回报的追求,带动零售银行标准化信贷产品的需求。
“对比中国,未来银行不再需要大而全,而是专注于自己有竞争优势的领域,其余则需要与其他专业公司合作。例如,在信贷业务上,银行不仅要考虑信贷风险,更要考虑高层面的战略风险,要能做到根据市场变化,快速上量或收缩,灵活的调整业务规模。”柳博称。
这种专业化分工的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银行所接受。目前与大数金融合作的机构包括北京银行、华兴银行等八家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
目前来看,大数金融这套运用实证的评分技术,标准化信贷工厂作业流程的效果不错。截至10月底,20亿的贷款中,逾期15天以上业务笔数占总体业务的0.8%,远低于同类型银行无担保信用贷款的不良率。
以柳博为代表的一批中国银行家们,他们看到中国金融体系的痛点,也明白应该如何满足用户的需求,过去只是受限于体制内,一些想法难以落地。而当下,这个正在崛起的新金融时代正好给及了他们发挥的空间。
前中信银行副行长、中国进出口银行副行长曹彤应该是目前为止出走体制内级别最高的银行高管之一,在微众银行短暂停留后,他牵头组建了厦门国际金融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厦门国金公司)、厦门国际金融资产交易中心。
在上述公司的揭牌活动当天的晚宴上,曹彤谈及创业初衷,“眼下很多互联网金融平台与微众银行一样,都是产品销售平台,是典型的B2C。那么这就涉及到那么多的产品从哪里来?如何产生?我看到的是这个市场机会。”
他短期内的目标是为资产证券化项目提供技术支持,长远来看,曹彤希望能够完善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一套适用于互联网时代的产品评级标准、信息披露标准、交易流程标准、增信标准。
新金融时代的机遇
柳博和曹彤的选择并非孤例。进入2015年以来,越来越多银行高管选择走到体制之外,开始了新的职业生涯。在银行业转型、新金融崛起的背后,更大的时代背景在于中国经济的转型。
蚂蚁金服首席战略官陈龙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提到,这个时代的中国经济是一个消费驱动和技术驱动的新经济,新经济需要新金融,就是以新技术来做的大众金融、普惠金融和消费者金融。
“新的经济、新的金融也会产生新的生态。在新金融时代,我们把它叫新金融2.0的时代,我们认为互联网和金融将会深度融合,这是一个跨界融合和开放共赢的生态。”陈龙表示。
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在央行研究局出版的《新金融时代》一书的序言中也提到了同样的趋势预判。
他认为,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兴起,最初的动力主要来自互联网公司开展金融业务,产生了所谓的鲶鱼效应。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互联网公司和金融机构对互联网金融的理解逐步深入,传统业务和新兴业务的融合明显加快。
“金融机构可以加大运用互联网模式和平台进行金融业务创新的力度,互联网公司也可以尝试通过设立、并购重组等方式控股或参股实体金融机构,加快进入金融领域的步伐。”潘功胜称。
作为中国银行业最为资深的一批从业人员,这些职业银行家们熟知中国金融体系的优势和短板,也了解机会所在。而多年积累的专业素养、资源人脉、眼界格局也自然而然成为了“创业”的资本。
2014年10月,还处于筹建期的大数金融便获得了红杉资本1亿元的投资,这也是红杉资本迄今为止在国内互联网金融领域最大的一笔天使轮投资。稳固的高管团队、成熟的业务模式成为了吸引风投的关键。
一位看过大数金融项目的投资经理告诉笔者,创业公司最大的不安定因素就是创始团队的稳定性,十个失败的项目里至少有一半都是因为合伙人内讧而散伙。
相比之下,大数金融的团队要稳固许多。其中联合创始人&资深副总裁陈志坚、王海龙、徐约可,以及副总裁佟晶、王亚锋、朱建华都是从业十多年的银行老将,并且跟随柳博从深发展、平安银行、南粤银行一路打拼至今。
而在今年9月末,厦门国金公司的揭牌仪式上,包括微众银行董事长顾敏、华夏银行行长樊大志、邮储银行行长吕家进、大公国际董事长关键中等一批金融业高管,以及数十家银行的分支行代表齐齐到场为其创业“站台”。
不过,对于那些在体制内工作数十年的“老银行”们而言,要在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两种截然不同的企业文化、业务类别、和办事风格中切换并不容易,这其间的压力和难度也着实不小。
一位转型互联网金融的银行大佬告诉记者,在体制内工作了二十几年,最难转变的是思维方式。从严格遵循流程、规矩和等级的银行业到强调自由、平等、个性的互联网行业,真正能够快速适应的人并不多。
该人士告诉记者,重新选择新的职业轨道,主要还是希望可以打出一片新天地,做一些更创新、更有意义的事。大家都期待离开体制内会有一个更宽松、更自由的环境,但事实上同样会有各种制约与挑战。
所以,尽管这波离职转型潮才刚刚涌现,但因为转投到新领域难以适应,或者理念不合而黯然离场的银行家也不在少数。
人均放贷500万的秘诀
相比直接跳转到互联网金融领域的银行家们,柳博的跨度相对小一些,他并没有离开银行业太远。
因为谙熟银行业务和运营流程,他抓住了别人不易看到的机会,切入了一个极窄的细分市场。简单化产品设计、多渠道批量销售管理、流程化作业和标准化运营管理,这些看似平平无奇的规则却经柳博的手变成了大数金融的“护城河”。
一个颇为有意思的数据是,大数金融的客户经理平均每人每月发放出去的贷款有500万,如果按照平均单笔贷款20万来算,每个客户经理每月至少可以发放25笔贷款。
但凡从事信贷业务的人应该都知道,只要非纯线上的贷款模式,从前期获客、申请,到审核、风控,再到放贷是一个颇为漫长的过程,即便是现在大大提高了效率,但1-3天也是一个最起码的标准。
其实,秘诀就藏于执行的细节之中。而善于运用细节、提升效率恰恰是柳博所擅长的。
学习半导体的他在30岁时转行学起了金融,在美国University of Nebraska –Lincoln读完金融MBA后,他进入了美国最大的按揭贷款公司之一AMERIQUEST,负责总部运营中心的业务流程设计与优化。
当时流行于美国制造业的Six Sigma模式(六西格玛:一种改善企业质量流程管理的技术)却帮他在金融业务的流程优化中找到了灵感。该模式以近乎“零缺陷”的要求带动质量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最终实现财务成效的提升与企业竞争力的突破。
这套具有高度关注顾客需求、强调依赖统计数据、重视改善业务流程、倡导无界限合作、追求质量持续改进等特点的管理哲学对柳博影响至深。回国后,他也将这套理念带进了中国银行业。
作为新桥入驻深发展银行后以“年薪制”引进的首位中层干部,柳博获得了极大的创新空间。在他看来,创新并非都是“从0到1”,如果能对已有的产品加以优化,并实现本土化落地,那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创新。
在此理念之下,他在深发展时期做出了中国个人贷款行业的多项创新业务和产品,其中包括著名的零售贷款产品双周供、气球贷、点按揭、信用速贷、灵活定存等。事实上这些产品追根溯源都可以在国外找到雏形。
通过优化流程和改造细节建立自己独特的业务形态和核心竞争力,这种思路一直伴随柳博,从深发展创新个贷业务、到开发平安银行“新一贷”,再到创办大数金融。
作为一家定位B2B(Broker-2-Bank )资产生产的平台,大数金融前期通过贷款中介获客,根据申请者提交的信息进行数据化风控,最后合作银行进行面签、放款。其本质就是对于银行既有模式的改进和效率的升级。
不过身处正在快速变化的新金融时代,柳博也深知仅仅依靠优化传统的金融模式并不足以支撑这家公司的成长,如何利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更深刻地改造业务模式、拓宽产品线才是他真正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