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央行对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进行了扩围,推广到包括上海、天津、辽宁、江苏、湖北、四川、陕西、北京、重庆等在内的9个省市。业内人士分析预计投入将在500亿左右。
央行表示,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地区央行分支机构对辖内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部分贷款企业进行央行内部评级,将评级结果符合标准的信贷资产纳入央行发放再贷款可接受的合格抵押品范围。分析人士认为,央行此举有利于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货币政策操作框架转型创造条件。
“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属于结构性的资金量调节工具,具有‘定向’和‘定量’的特点,可以看作是央行推出的盘活信贷存量的又一项微刺激政策。”相关人士表示,随着再贷款工具的创新与丰富、抵押品范围的扩大和功能的扩展,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将被缩短,使央行的货币政策可以更好地发挥定向调控功能,减少对总量货币调控的依赖。
2014年以来,再贷款在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作用更加突显,这反映了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央行对金融机构债权大幅增加。2015年8月末,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债权总量上升到了39497.55亿元,较2010年初的19697亿元增加了一倍。
业内人士认为,这组数据表明,再贷款在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的地位明显上升,今后有可能替代外汇占款成为重要的货币投放渠道。在两个最早进行试点的地区中,广东今年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的试点总规模将突破50亿元,山东的规模预计也大体如此。在扩至9省(市)后,今年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的规模乐观的预计在500亿元左右。
民生证券分析师李奇霖表示,推广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总量上是为对冲地产和传统经济下行压力,结构上是为经济转型。过去是以外汇为抵押向商业银行提供基础货币,在外汇占款趋势性下降的背景之下,需要新的基础货币投放渠道,而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就是一条新的基础货币补充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