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平台金融:传统银行转型“渐入+境”
来源: 中国资本证券网
2015-10-09 14:23
分享

  站在“互联网+”的风口,商业银行的转型变得必然,也更为自然。

  然而,体型可谓庞大的商业银行的转型既不可能是纸上谈兵,也不可能毫无章法,贯穿其业务结构调整的主线乃是转型成败的关键。在“互联网+平台金融”带动下,华夏银行的小微业务可谓实现了小微企业与银行的双赢,或者说上市银行社会责任与股东责任的双赢。对于传统商业银行来说,转型正“渐入佳境”。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再提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并首次提出要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回望过往,互联网金融诞生之初,曾经被部分金融从业者视为洪水猛兽,甚至引发了推高企业融资成本的质疑。然而,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借助网络平台,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运行成本。事实证明,“互联网+”创造了一种金融新生态,只要运用得当,其对于银行降低成本,进而降低贷款利率可谓“GET+”。华夏银行“互联网+平台金融”的成功也已经印证了这一点。

  华夏银行着眼于平台经济发展趋势,从银行支付中介和信用中介本源出发,于2012年9月份同业首推“平台金融”业务模式,运用互联网与企业平台系统对接,全面整合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基于交易信息数据的分析运用,为平台客户及其体系内的小微企业、个人客户提供在线融资、现金管理、跨行支付、资金结算、资金监管等综合金融服务。

  “假如我们用小微企业实际支付的利息与其授信额度相除作为实付利率,经过去年一年的数据积累,我们发觉平均实付利率不到4%”,华夏银行杭州分行一位小企业业务客户经理去年在介绍该行平台金融业务模式时曾对笔者表示(当时央行还没有进行五轮降息)。与2014年银行理财产品动辄超过6%的预期收益相比,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不到4%,显然是不高的,而鉴于与平台金融模式对应的低不良率甚至是零不良率,这种模式毫无疑问是双赢升至多赢的选择。

  然而,华夏银行业务创新与转型并没有停滞于2014年的成功。今年初,该行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互联网+”,进一步实施“互联网+平台金融”计划,“平台金融”体系逐渐成熟,包括支付融资系统,以在线融资、支付结算、现金管理为代表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以及创新的银企合作模式三大核心脉络更加清晰。

  截至今年中期,华夏银行的“互联网+平台金融”计划已经探索完善升至5.0,集本外币在线融资、跨行支付、电子对账、本外币现金管理在内的综合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上线运行的平台客户接近450户,小微企业客户接近4万户。

  值得一提的是,商业银行的转型自然不能是“只赚吆喝不赚钱”。而从“互联网+平台金融”的组合来看,其对转型后银行利润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一方面,平台金融是在“烧饼上找芝麻”。华夏银行提出,如果把一个行业、一个地区、一个产业或者一个集团比作“烧饼”,那么依附于其上的小企业就是星星点点的“芝麻”,而华夏银行要做的就是抓住并服务于数量众多且质量优良的“芝麻”。事实上,尤其对于小微业务而言,“烧饼上找芝麻”的策略无论是在效率还是在成功率上显然都远远高于普通商业银行的“海选”,而且“互联网+”在数据上的优势可以实现小微业务的“批量化”,节约大量驻场调查的时间和成本。

  更重要的是,在目前的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互联网+平台金融”的运作模式可以说是强风控的最佳选择,其对于银行防范不良生成可谓意义重大。数据也显示,华夏银行的资产质量确实在上市银行中长期排名靠前。

分享
名称
成交量
成交利率
1
21190.64万元
10.35%
2
2590.64万元
10.35%
3
21190.64万元
10.35%
4
21190.64万元
10.35%
5
21190.64万元
10.35%
6
21190.64万元
10.35%
7
21190.64万元
10.35%
8
21190.64万元
10.35%
9
21190.64万元
10.35%
10
21190.64万元
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