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即财富 互联网普惠金融改变人的命运
来源: 中国金融杂志
2015-10-07 16:27
分享

  互联网金融发展链条清晰

  珍惜自己的信用,给了低收入人群一个积累信用的机会,这是实现普惠金融的基本路径。网络社会和社交活动让个人行为符合社会道德是大数据时代建立信用、为获取金融服务创造条件的基础。从支付宝到余额宝,再到芝麻信用,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链条。刚开始是为商品经营活动服务,在商品经营活动中了解了客户一定的信誉和融资需求的时候,阿里就在此基础上产生了阿里小贷。当客户的钱有了一定剩余的时候,阿里又会为这些剩余的钱获得更多的收入来服务,于是就出现了余额宝,即在支付宝基础上销售货币基金。刚开始阿里是提供结算服务,然后再提供信贷服务,最后是提供理财服务,而这一切活动的实现都是基于在互联网平台上了解客户的信誉。为了给客户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阿里开展了芝麻征信,通过客户在社交活动中行为的积累来打信用分。芝麻信用通过信用历史、行为偏好、履约能力、身份特质、人脉关系五个维度来评价一个人的信用。而腾讯的征信是用财富、安全、守约、消费、社交五个维度来评定一个人的信誉。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只要珍惜我们自己的信用,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就完全可以为自己建立一个良好的信用,从而提高我们获得金融服务的可能性。

  金融是改变人命运的重要外部助力

  融资服务是让人力资本得以实现价值,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重要的外部条件。如果没有硅谷的天使投资就没有今天的比尔盖茨,如果没有那些小额信贷对一些贫穷人的扶持,很多人难以改变贫穷的命运。上个世纪90年代,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把小额信贷引入中国完全是用捐赠做信贷,不是商业可持续的。后来成立了小额信贷促进联盟,他们和花旗银行合作,每年对小额信贷发放好的机构以及对利用小额信贷、小微金融创业的人进行表彰。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很多很感人的故事。一些人就是因为有一笔1000块钱、2000块钱的信用贷款,从此就改变了个人的命运,也改变了周围人的命运,成为了当地致富的带头人。

  我想,无论是从高科技公司的发展,还是脱贫、扶贫的角度,我们都需要金融的倾心资助。只要有了金融的资助,人力成本就可以变成现实的生产力。成就他人的梦想应是一个金融工作者最大的精神追求,也应该成为衡量一个人社会价值的最好的尺度。尽管金融是在经济的高高的塔尖上,但是我想,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每一个做金融的人更应该把自己的理想奠定在成就他人梦想的基础之上,我认为这才是一个好的金融和好的社会。

  普惠金融考验着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和良心。用小额信用放款,让低收入人群积累信用,给他们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是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和良心。这么多年来,所有从事小额信贷的人为这些低收入人群提供信贷的时候,一定是小额的信用服务、信用贷款。因为这些贷款人过去没有信用记录,他们没有可以抵押的财产,但是他们有能力,他们的能力一旦获得了金融的支持就能够变成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刚开始怎么让他建立信用呢?给他的贷款很可能就是100块钱、1000块钱,但是这100块钱、1000块钱,当他能够很好地运用它,能够按时还本付息,他就积累了信用。随着信用的积累,他的信用额度就会逐渐放大,他获取贷款的利息就会逐渐降低,这就是一个人在金融机构中积累自己信用的过程。因此,所有想要介入普惠金融中的人,不要一开始就要抵押、要担保,小额信用的贷款是普惠金融的门槛,不能放弃这个基础。如果我们能够秉承这个理念,让更多的人能够积累自己的信用,凭自己的信用获得更多的贷款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就体现了我们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和良心。

  提高居民金融知识水平 人人都做普惠金融的积极倡导者

  我在2008年离开人民银行岗位以后,曾经是中国金融教育基金会的理事长。我在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的平台上推出了一个计划,叫做“金惠工程”,即金融惠民工程。这个工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全国国定贫困县进行金融知识教育,提高居民金融知识水平,提高他们获得金融服务的可能性,从而改变他们的命运。而在金惠工程当中,推广小额保险也是重要的内容之一。我们有一个面对农民的金融知识教科书。教科书里也推广农民的小额人身保险。这样的小额人身保险配上小额信贷,对农民来说,一旦他的家里人在人身险的范围内出了事情,就可以给一些补偿,这样提高信贷的保险度。保险和信贷同时并行,也有利于他们生产活动的开展。我认为,保险在中国还是大有发展余地的,比如在农业保险、农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巨灾风险以及以房养老保险等方面。总之,保险的社会管理的功能很突出。

  当然,还需要提及互联网保险。现在我们在互联网上做的都是互联网的保险产品销售,其实真正的互联网保险应该是针对在互联网经济中出现的新的各种各样的风险设计产品。互联网商业模式能够迅速地积累更大的人群,更适合运用保险的大数法则原理创设新品种。针对互联网上的商业活动创造出更多的替大家分担风险的商业保险产品才是保险业发展的正途,而不是要弄出很多奇葩的险种,比如赏月险、离婚险等,这对整个社会来说都是没有太大积极意义的,也不应单纯停留在互联网上销售保险产品这样的初级阶段。

  为了实现这一切,要加强教育,提高人们对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通过教育,让人们看到自身的潜能;通过金融教育,破除金融的神秘,让人们珍惜自己的信用。金融并不复杂,也并不高深,金融就是要有一个好的信用,就是要凭借着好信用来获得金融服务。当你从别人那里得到钱之后,就应该更加珍惜它,应该创造更多的财富回馈借你钱的人,也让自己有更大的发展余地。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最大的教训之一,就是金融偏离了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方向,自娱自乐创造出了那么多的让金融从业人员都很难理解的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

  当投资者不能够很好地理解这些产品风险的时候,他怎么能够很好地控制风险?所以,让金融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用金融降低交易的成本,帮助实体经济发展融资,帮助实体经济管理风险,才是金融服务的本质。只要珍惜自己的信用,努力用自己的劳动争取更好的回报,回报自己、回馈社会,就是好的金融。通过金融教育,让金融从业人员重新认识自身的社会价值和价值追求,这就是用自己的劳动去帮助别人,实现每一个人的梦想。不要把钱看得那么重。一切都为了钱,为了自己的利润,不顾客户的需求,误导客户的需求,我认为这是坏的金融。

  普惠金融的难点在哪里

  人们常常会问起,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各方面一直在极力推行普惠金融,但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普惠金融推广为什么那么难?我认为难在两个方面:

  第一,普惠金融的涵义到底是什么。大家现在把普惠金融基本上狭隘地放在了扶贫上,或者说仅仅局限于小额信贷上。我认为,按照刚才的理念,普惠金融就是当每一个人有需求的时候,都能够以合适的价格、及时地、有尊严地、方便地获得高质量的金融服务,而且是对社会所有公众的,这是一个始终不要忘记的理念。

  第二,我们的金融业发展到现在,偏离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定位。金融本身就是一个服务业,很多时候金融业忘了自己是个服务业,总是高高在上俯视普罗大众,觉得自己是非常高尚的。在新中国,从诞生的那一天起,金融就是国家机器组成的一部分,就是国家宏观管理的一个工具。对老百姓来说,就是积极参加储蓄,支援国家建设。我们一直以来没有把金融作为服务工商业和服务老百姓的一个工具。改革开放后,我们才逐渐让金融回归金融的本质,为企业服务、为居民服务,帮助大家把有闲钱人的钱送到需要用钱人的手里,搭建好这个桥梁,这就是我们金融业服务的宗旨。在我们服务的过程中,凭自己的劳动获得大家的认可,赚取自己该赚的那一份利润。如果我们从政府到企业都能够回归这样一个理念,我想我们社会主义的普惠金融应该发展得比其他国家更好、更强。

  作者系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国家外管局原局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吴晓灵。本文根据作者在“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的演讲整理,作者已审定。

  上一页12下一页全文阅读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分享
名称
成交量
成交利率
1
21190.64万元
10.35%
2
2590.64万元
10.35%
3
21190.64万元
10.35%
4
21190.64万元
10.35%
5
21190.64万元
10.35%
6
21190.64万元
10.35%
7
21190.64万元
10.35%
8
21190.64万元
10.35%
9
21190.64万元
10.35%
10
21190.64万元
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