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称的钱 互联网金融还能赚到吗?
来源: 证券时报网
2015-09-29 13:42
分享

  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在宣布工行互联网战略时称,金融是信息不对称的产物。金融机构是解决信息不对称所引起风险与损失的基本工具。姜建清告诉媒体,他的目标是“用互联网回归金融本源”,把从工业时代延续至今的这条规律在互联网时代延续下去。

信息不对称的钱 互联网金融还能赚到吗?

  对于信息态度的差异是互联网和金融的基本分野。和互联网去中心化的发散模式不同,传统金融机构的信息收集是一个典型的收敛模式。一切的根本,是金融机构本质上属于风险识别和风险定价的场所。只要能以最小成本达成目标,金融机构没必要把客户看透。所以我们会看到,传统金融机构不收集客户的所有信息,它更专注于客户违约概率相关的数据信息。在一些信息收集成本高的业务中,金融机构甚至连单个客户的信息都没兴趣去收集,而是直接累积损失数据的变化规律,用大数概率模拟一个动态风险模型来解决问题。

  因此同样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金融和互联网从一开始就走了相反的方向。金融机构需要的,是过滤和加工整理后的有效信息,这是一个不断提炼和做减法的过程。互联网则是将有效信息传递出去,并在传播过程中做加法,不断增加冗余。二者一经结合,有意思的碰撞就由此产生。

  只是对接资金供给和资金需求,互联网无疑比传统的金融有更强大的生命力。金融的立身之本既然是信息不对称,那显而易见的是,只要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越高,金融机构的利润空间就越大。我们不能指望金融机构去解决所有的资金供需矛盾,只要处理数据的成本最终高过利润,金融机构就会放弃努力。现实中的银行难以搞定小企业融资难,根本原因就在于此。但互联网是打破僵局的好工具,先不管赚不赚钱,没有信息发布就没有后续机会。最近两年网贷平台(P2P)的爆发式增长,就是最明显的例证。

  然而供需信息的对接,只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最基本,也最没有技术含量的部分。金融真正的精髓,在于任何一种信息不对称都有相对应的损失概率,谁能把这一数值准确计算出来,谁就能够以最小的成本赢得最大的收益。这其实构成了另一个层面的信息不对称——只有极少数金融机构拥有这样的风险识别能力。

  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喜欢标榜自己善于解决信息不对称,但实际只解决了最基本的供需问题。最难的风险识别则从单选变成了多选,皮球踢回给了客户。传统金融机构擅长于解决风险识别层面的信息不对称,擅长把多选变成单选,但从根本上来说没有动力去解决供需不均衡问题。

  从零开始积累风险识别能力,互联网金融实际在重走银行数据积累的老路,这条路上没有捷径。互联网金融存在的最大价值,是用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精神,去推动传统金融机构改进资金供需层面的不均衡状况。传统金融机构面临的挑战也不简单,尽管已经掌握娴熟的风险识别技能,但在新的应用环境里,成本和收益的天平将被重新定义,如何重装上阵又成了最大的问题。

  但是,不管走哪条路,只要未来互联网金融仍然被定义成金融行业,那么要想出人头地,就只能在风险识别上展现出更完美的一面。

  特别是当互联网带来了原先并没有的全新数据,也创造了人们消费、支付的新型行为模式。这一切新生的场景将会进一步提升互联网金融的价值。

分享
名称
成交量
成交利率
1
21190.64万元
10.35%
2
2590.64万元
10.35%
3
21190.64万元
10.35%
4
21190.64万元
10.35%
5
21190.64万元
10.35%
6
21190.64万元
10.35%
7
21190.64万元
10.35%
8
21190.64万元
10.35%
9
21190.64万元
10.35%
10
21190.64万元
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