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因素叠加 沪指全年振幅料创历史新低

多因素叠加 沪指全年振幅料创历史新低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2021-12-21 09:25
2021-12-21 09:2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1年,可能是上证指数历史上振幅最小的一年。分析人士表示,这是由流动性托底与估值压力叠加、“茅指数”下行与“宁指数”上升共存、市场参与主体转变等多因素导致的。展望2022年,部分券商机构表示,基于均值回归,股指波动会加大。也有观点认为,股指低波动趋势仍将延续。

多因素导致低振幅

截至12月20日,上证指数年内最高点为3731.69点,最低点为3312.72点,振幅为12.06%,低于2017年的13.98%。按照目前走势,今年有可能成为史上波动最小的一年。

“波动大”是过去A股留给人们的主要印象之一,历史上多个年份沪指振幅超100%,即使是结构性牛市的2019年和2020年,沪指振幅也不小,分别为33.98%、27.15%。那么,今年沪指为何会呈现低波动呢?

东吴证券财富管理部投资顾问孙玮表示,这主要由三方面因素造成:第一,流动性托底与估值压力相互作用。一方面,与历年相比,今年市场流动性仍较为充沛,这就给股市定下了震荡上行的基调。另一方面,过去两年机构持续重仓的消费、医药等权重品种,估值压力开始显现,市场需要时间去消化。

第二,经过2019年、2020年两年结构性行情,市场参与主体正在由个人投资者转变为机构投资者。而机构的投资决策以及操作思路与散户的追涨杀跌习惯有着明显不同,机构投资者更看重估值与长期投资回报,持有时间也较长,这就起到了市场稳定器的作用。但从微观角度来看,机构投资者在稳定指数的同时,由于其分析手段相似,持仓板块往往较为集中,从而使得板块的波动明显增加。

第三,今年以来市场风格骤变,从“以大为美”过渡到追捧小市值股票。“宁指数”给大盘带来上行动力,正好对冲“茅指数”带来的下行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创业板指今年振幅表现正常,截至12月20日,为32.77%。“今年创业板指表现显得活跃许多,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新能源主题受到市场认可,但由于新能源板块占指数权重远不及各类‘茅’龙头,因此就出现大盘波动不大、行情平淡的错觉。”孙玮分析称。

明年波动会否加大

针对2022年沪指波动情况,市场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沪指大概率波动加大。“在今年上证指数、沪深300指数、万得全A指数振幅都明显偏低的背景下,2022年指数振幅向历史均值回归是大概率事件。”海通证券策略团队表示。

方正证券策略分析师赵伟表示,2022年大盘走势或为先扬后抑,波动幅度将远超2021年。波动范围有望落在3250点-4230点区间。

华西证券策略分析师李立峰表示,2022年股指波动将由盈利驱动转为估值驱动为主,因此市场波动将相应增加。“2022年A股企业盈利同比增速将整体回落,预计由22.55%回落至5.27%,剔除金融板块后将回落至3.56%。这意味着,2022年A股的盈利对股指仍有正贡献,但相较于2021年,盈利驱动的权重明显变小,而更多将受估值波动的影响。”李立峰表示。

另一种观点认为,2022年沪指将延续低振幅,不会有太大的波动。兴业证券全球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忆东表示:“2022年依然不是上证指数的大年,但指数波动中枢会提升,预计在3500-3800点区间,向上和向下的空间都有,但不会很大。”

孙玮认为,明年股指振幅加大与否,要考虑内外两方面因素。外部因素方面,作为全球资本市场中的一员,A股走势也将受到全球流动性变化的影响,2022年美联储紧缩政策已成必然,这会影响到北向资金的动向。同时,2022年疫情一旦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好转,将会对全球经济带来明显提振,这也是重要的外部变量。内部因素方面,明年全面牛市的基础仍显不足,“茅指数”与“宁指数”孰强孰劣是主要看点。预计主板权重股中的金融、消费等板块不会持续性走强。因此,“指数低波动”与“板块高波动”并存的情况将在2022年延续。

关注四大产业链机会

虽然市场各方对2022年股指波动是否变大有所分歧,但普遍认为2022年市场仍将以结构行情为主。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孙玮表示,随着上游行业如铜、煤炭、锂、硅等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告一段落,无论是光伏、新能源车还是其他行业,2022年产业链中下游企业更加值得期待。

国金证券看好四大产业链:一是新能源产业链,包括光伏组件、逆变器、储能、新能源材料等。“双碳”目标之下能源转型持续加速,风光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链延续高增长的确定性较高。二是电动与智能汽车产业链,包括功率半导体、热管理、连接器、车载电子与通信等。长期来看,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持续提升,短期补库需求支撑相关产业链景气度。三是智能制造产业链,包括高端设备、零部件、工控自动化等。伴随高质量发展转型,制造升级将持续加速,其中智能制造是最明确的方向。四是创新药产业链,包括原料药和中间体、CXO等。近年来国产创新药在加快崛起,创新药产业链景气度延展。

(牛仲逸)

【责任编辑:曹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