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全国首家外资公募基金和外资控股理财公司、摩根大通宣布将全资控股旗下合资证券公司、外商独资的富达基金获批……今年以来,在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带动下,外资金融机构在上海继续组团落地。如今,在上海1600多家持牌金融机构中,约三分之一是外资机构,而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上海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中的排名已连续两次位居第三。
日前,中国证监会对摩根大通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成为摩根大通证券(中国)唯一股东的事项准予备案。这意味着总部位于上海的摩根大通证券(中国)将成为中国首家外资全资控股的证券公司。摩根大通亚太区主席及首席执行官郭利博(Filippo Gori)表示,能够在中国设立并运营一家全资证券公司,是摩根大通在这一关键市场树立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在中国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客户需求不断多元化的背景下,此举将进一步强化摩根大通在中国的业务平台与实力。
作为国内首家外资独资公募,自今年6月在上海正式开业后,贝莱德基金也加速其在国内市场的布局。从申请到发行首只公募产品,贝莱德基金仅用时两个月。贝莱德中国区负责人、贝莱德基金董事长汤晓东表示,中国金融业进一步的政策开放赋予贝莱德更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一系列成绩的取得与我国始终坚持金融开放创新关系密切。从取消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投资额度限制,到取消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管理等金融领域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再到取消企业信用评级、支付清算等领域的准入限制……近年来中国金融开放连出实招,吸引国际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而上海作为金融开放“桥头堡”,国内首家外资控股证券公司、首家外资独资寿险公司、首家外资全资控股期货公司、首家外资全资控股公募基金等多个“第一”陆续在沪诞生,与此同时,沪港通、债券通、沪伦通、黄金国际板的相继问世,都预示着上海的资源配置已从国内走向国际。
值得一提的是,外资除了在沪增设机构外,还在持续增持人民币资产。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7月末,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3.77万亿元,较去年12月末增加0.52万亿元,约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总托管量的3.5%。7月份,新增5家境外机构主体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7月末,共有972家境外机构主体入市,较去年12月末增加67家。
展望未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迈向更高能级,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开放枢纽门户功能也将进一步提升。上海市政府日前印发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5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显著提升,服务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进一步凸显,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地位更加巩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明显增强,为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孙辉指出,“十四五”期间,在推进人民币可自由使用方面,将采取一些十分重要的举措。例如,以原油、铁矿石、粮食、橡胶等大宗商品为突破口,并且在境外承包工程等重点领域,培育市场主体人民币结算习惯,在重点领域、重点主体内实现人民币跨境使用的重点突破。同时,优化政策环境,更好推动“本币优先”理念落地。更好发挥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试验田作用,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向家莹 桑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