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印发《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下称《方案》),提出2025年前,培育10至1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链龙头企业,建成3至4家国际一流的产业研发创新平台,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1000亿元以上。力争完成新增37座加氢站建设,实现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量突破1万辆。而2020年北京氢能产业产值约30亿元。
近年来,我国相关部委密集出台了政策引导氢能的开发和应用,加速氢能产业化进程。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表示,下一步,将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制定氢能发展战略,研究推动将氢气内燃机纳入其中予以支持。
各地发展氢能的热情高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20多个省份、40多个地级市发布氢能规划,规划产业规模超过万亿元,众多央企和上市公司也竞相布局。在此之下,资本市场掀起热潮,8月16日氢能板块爆发,中泰股份、致远新能、深冷股份等多股涨停。
根据中国氢能联盟预计,到2025年,我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到2050年,氢气需求量将接近6000万吨,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超过10%,产业链年产值达到12万亿元,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众多上市公司竞相布局,近一个月就有数例。8月16日,海马汽车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争取在2025年前投入约2000台氢能源汽车进行示范运营。昇辉科技于8月6日宣布成立昇辉新能源有限公司,从氢能储能等核心产业环节进行投资与布局。协鑫新能源于7月29日发布公司氢能战略。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近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央企业已经在制定包括制氢、储氢、加氢、用氢等全产业链的布局,也取得了一批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的成果。
高成本仍是当前可再生能源制氢大规模推广的主要难题。“降低氢能使用成本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新能源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思明看来,我国氢能产业急需模式创新,未来国内氢能市场将以“工业副产氢+短距离运输”模式为主,海外将以“优质资源转化蓝氢+长距离化学品载体运输”模式为主。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表示,“碳中和”大背景下,虽然当前氢能行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国家投入力度加强,未来行业有望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