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活力四射 孕育产业投资机会

2021年4月,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显示,2005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为2.6万亿元,2020年达到39.2万亿元,数字经济有效支撑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服务业、工业、农业数字经济占行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40.7%、21.0%和8.9%,产业数字化转型提速,融合发展向深层次演进。

数字经济活力四射 孕育产业投资机会

来源:中证网    2021-06-29 09:08
来源: 中证网
2021-06-29 09:0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发突出。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8.6%,同比名义增长9.7%。

目前,我国数字经济活力四射,数字化成果多点开花。在全球前五大智能手机品牌中,中国厂商占有三席;我国5G发展全球领先,已建成5G基站近85万个;2020年我国网上零售额达11.8万亿元,居全球首位。

数字经济地位突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对中国证券报记者称,在数字经济领域,我国在5G、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都有显著优势。盘和林举例称,在5G领域,我国在全球5G基站建设推动最快;在人工智能领域,我国AI应用层面发展最快,并深入场景。

2021年4月,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显示,2005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为2.6万亿元,2020年达到39.2万亿元,数字经济有效支撑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信通院认为,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发突出,2002年至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由10.0%提升至38.6%。中原证券称,当前数字经济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中国信通院指出,我国数字经济保持高位增长,2020年增速达9.7%,对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川财证券认为,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全面渗透,全球进入以万物互联、数据驱动、软件定义、平台支撑、智能主导为主要特征的数字经济时代。

数字化转型提速

德邦证券认为,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支撑数字化产业的发展,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主的新型基础设施成为数字时代发展的基石。

中信证券分析师认为,数字化转型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将孕育重大产业投资机会。

盘和林称,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企业创新发展,让我国产业体系更加完备,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迈进;产业数字化深入发展获得新机遇,电子商务、平台经济等新模式层出不穷,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全面加速。我国以数字化全面革新的产业态势已经形成。

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服务业、工业、农业数字经济占行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40.7%、21.0%和8.9%,产业数字化转型提速,融合发展向深层次演进。

盘和林认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依靠政策的支持、市场的力量以及消费者的支持。“我国消费者愿意接受全新的数字化产品,数字化产品市场需求旺盛。”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网上零售额达11.8万亿元,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432.2万亿元,均位居全球首位。新经济形态创造超过2000万个灵活就业岗位。信息通信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5G网络建设步伐加快

从“3G突破”到“4G同步”,再到“5G引领”,我国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

5G从梦想照进现实。中银证券发布的研报显示,过去两年5G业务的迅猛发展离不开三大运营商的支持与投入。2020年,三大电信运营商的5G业务投入创新高。其中,中国移动投入1025亿元,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合计投入732亿元。

中信证券指出,5G是数字化转型的网络基础设施,我国5G发展全球领先。据工信部数据,当前我国5G网络建设步伐加快,已建成5G基站近85万个,形成全球最大5G独立组网网络,5G行业应用创新案例已超过1万个。

广发证券认为,随着标准、技术的不断升级和革新,5G消息的商用逐渐成熟,今年成为5G消息全面商用落地的关键之年。5G消息预计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位置、支付、搜索等应用深度结合,市场空间巨大。

从智能手机行业看,中国智能手机品牌受到全球消费者的欢迎。在全球前五大智能手机品牌中,三家是中国品牌。工信部数据显示,国产智能手机全球市场份额由2015年的不到20%,提高到2020年的超过40%。

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我国大数据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0%,2020年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平安证券认为,后疫情时代数字化转型将成为推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张兴旺)

【责任编辑:曹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