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不疾不徐 财通资管打造长期价值投资力

六年不疾不徐 财通资管打造长期价值投资力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1-01-19 17:0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伴随着A股市场机构化进程加快,价值投资已然成为市场主流投资观。财通资管自成立伊始就逐步摸索奠定了“深度研究、价值投资、绝对收益、长线考核”的核心投研理念,六年不疾不徐,在价值投资的路上落地生根。

厚积薄发 股债业绩双线出彩

继2019年A股走出明显的分化之后,2020年走出结构性行情,财通资管依靠扎实的投研实力,投资业绩平稳增长,抓住了权益投资时代的机遇。银河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财通资管近两年股票投资主动管理收益率达202.16%,位居110家公募管理人之首。

具体来看,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财通资管价值成长以该年度87.47%的净值增长率,在成立半年以上的116只权益类券商资管公募基金中位居第1;财通资管消费精选近2年收益率达183.31%,相比业绩比较基准的超额收益达142.06%。

除了权益基金表现亮眼,财通资管在固收领域同样可圈可点。2020年债券市场震荡加剧,成为财通资管固收团队“低波动、稳收益”理念最好的炼金石。银河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公司近2年债券投资主动管理收益率在102家公募基金管理人排名第26,位居前30%。具体来看,中短债、固收+基金均表现不凡:在晨星统计的2020年短债基金业绩前三强中,财通资管鸿福短债、鸿运中短债占据两席;而在银河证券榜单中,固收+旗舰产品财通资管鑫锐A、鑫逸A近2年收益率分别达48.52%、40.05%,同类排名分别为10/97、18/97。

“双核”驱动 坚守长期价值投资

在群星璀璨的公募行业里,领跑各个领域的管理人,都有独特的理念和文化支撑。财通资管对主动管理和风险防控“两手抓”的发展战略,使其在持续打磨、锻造多元化主动管理能力的同时,通过融入内里的风控为业绩和经营夯实了根基,是其成为券商资管公募化领跑者之一的核心引擎。

在权益投研方面,财通资管建立了区别于传统公募基金公司的管理框架。首先,引入复合绝对收益理念,坚持从基本面出发,锚定中长期绝对回报,为投资者寻找“雪厚坡长”的优质个股,不盲从短期市场热点,不博取短期业绩排名;其次,将组合管理提升到非常重要的位置,通过风险预算控制仓位、分散个股等操作,力争控制组合波动、创造高夏普比率。以财通资管价值成长为例,在A股2020年上半年千股跌停,下半年风格不定的环境中,其年内最大回撤为-16%,成立以来夏普比率(年化)达2.33,远超同类基金1.50的平均水平。

在固收投资领域,财通资管同样以绝对收益为导向,打造了逾40人的投研团队,搭建了运转高效的一体化投研体系,制定了较为完备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怀着对市场的敬畏之心,在发行主体信用分化的背景下,固收团队更注重基本面研究,考察企业自身的造血能力与持续经营能力,做到理性分析,以期所管理产品成为投资者资产组合中的“稳定器”。

如果说,在财通资管“深度研究、价值投资、绝对收益、长线考核”的投研理念中,前三者是理念层面的指引,那与之匹配的 “三年以上权重为主的长线考核机制”则成为勉励投研人员“与时间做朋友”的最后一块拼图,给了整个投研团队更宽更长的跑道来践行价值投资、追求长期回报。

布局牛年投资 慢就是快

站在2021的开端,市场震荡加剧成为多数投资机构的共识,但对于后市,财通资管有自己的坚守和思考。

从流动性角度分析,财通资管认为,货币政策将呈现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基调或仍以偏稳为主,市场无需过度担心流动性问题。权益投资方面,预计市场风格不会特别极致,在重点关注顺周期板块的同时,还将积极关注“后疫情”下复苏品种以及估值与盈利匹配的成长股投资机会,均衡配置更有优势。固收投资方面,中长期来看,对市场持谨慎乐观态度,信用债仍是组合配置重点,将持续强化信用研究,回归经营基本面分析,规避风险较大的区域和主体,此外还将积极把握可转债和公募可交换债等“固收+”品种的投资机会。

近两年公募基金规模的跨越式提升,对资产管理机构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财通资管看来,极致的市场行情,也许能带来一时的灿烂与拥趸,但只有够长期的理念、可持续的机制、高质高效的团队,才能让资产管理这一份事业,成为陪伴投资人的可靠伴侣。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