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突破百万亿元 经济发展将更重“质”

【编者按】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中国经济将以更大的底气迈步新征程。纵观中国经济总量的增长趋势,2000年迈上10万亿元台阶,2012年突破50万亿元,2014年突破60万亿元,2016年突破70万亿元,2017年突破80万亿元,2018年超过90万亿元,2020年突破100万亿元大关,中国经济总量再创历史新高。

GDP突破百万亿元 经济发展将更重“质”

来源:中国证券报    2021-01-19 07:00
来源: 中国证券报
2021-01-19 07:0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编者按】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中国经济将以更大的底气迈步新征程。本报今起推出“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专栏,展现经济新气象和发展新格局。

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1015986亿元,首次历史性突破100万亿元。中国经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迈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未来经济发展重点是在大规模量的积累上实现高质量发展,并通过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构建“双循环”新格局。

迈上新台阶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GDP突破100万亿元,意味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又跃上一个新的大台阶。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标志性意义。

纵观中国经济总量的增长趋势,2000年迈上10万亿元台阶,2012年突破50万亿元,2014年突破60万亿元,2016年突破70万亿元,2017年突破80万亿元,2018年超过90万亿元,2020年突破100万亿元大关,中国经济总量再创历史新高。

在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看来,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GDP突破100万亿元,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的贡献度不断提高。但要看到,随着基数的不断走高,叠加宏观经济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国经济将进入增速换挡期,但发展质量会进一步提升。

可以看到,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创新第一动力持续增强,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快速发展;协调内生特点日益凸显,产业结构转型迈出新步伐,需求结构的调整取得新进展;绿色发展底色亮丽,节能降耗取得成效。

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

在大规模量的积累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下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

宁吉喆表示,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十四五”规划的主题就是推动高质量发展。

“我国经济面临至少三方面堵点。”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说,一是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中低收入群体规模依然占据多数,同时居民杠杆率日渐攀升,制约我国居民消费潜力释放;二是我国在社会民生领域的投资依然存在短板,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养老、婴幼儿托育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我国在芯片、半导体、工业软件、航空发动机等高新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大,关键时刻仍面临被“卡脖子”的境况。

付一夫表示,未来中国经济要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通过技术进步、数字化转型、资源配置优化、规模经济和管理改进等手段提高生产效率,以更少的投入获得更多产出。具体可以在增加研发投入、强化技术创新能力和信息化建设、加快市场化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予以发力。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认为,中国经济未来有着强劲发展优势。中国模式已被实践证明是应对世界前所未有之大变局最有效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最符合中国长期经济发展需要的模式,只要中国继续把优势发挥下去,中国经济的增长值得期待。

继续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经济无论是量的增长还是质的提升,都离不开改革红利的充分释放。

宁吉喆表示,改革开放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一招。要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迈向新的征程。“在新的发展阶段,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关键仍是深化改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说。

围绕深化改革、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路径,王一鸣建议:一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探索科技人员职务科技成果产权激励制度,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造活力,有效解决技术“卡脖子”问题。二是健全公平竞争环境。三是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四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五是深化劳动力市场和土地制度改革。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探索扩大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市用途,拓展宅基地使用权向外部人员流转空间,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六是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促进更多低收入者进入中等收入群体,进一步释放内需潜力。七是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倪铭娅)

【责任编辑:曹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