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时代证券公司差异化高质量发展路径

2017年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出:“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探索新时代证券公司差异化高质量发展路径

来源:中国证券报    2019-08-02 07:00
来源: 中国证券报
2019-08-02 07:0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17年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出:“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2019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强化金融服务功能,找准金融服务重点,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为本。”

作为金融业重要的市场主体,证券公司必须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这个根本,回归本源、聚焦主业,在向财富管理转型中不断塑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回归本源,就是证券公司要聚焦主业,以服务实体经济和财富管理转型为抓手,提升能力、提高效率,进而满足客户多元化的资产配置需求。差异化竞争优势,就是证券公司要在新形势下找准定位,做深、做精、做透优势业务,打造品牌影响力。总体而言,回归本源是塑造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前提和条件,不断提升竞争力是塑造差异化优势的根本路径。

服务实体经济、做优财富管理是证券公司本源所在

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立业之本,是金融的天职和宗旨。证券公司的基本功能,一方面是为实体经济提供多元化专业化综合金融服务,另一方面是为广大投资者进行财富管理,通过把“闲散”资金导入实体经济,让人民群众分享经济发展红利。服务实体经济与财富管理有机结合,决定了证券公司在金融业的独特地位。对于证券公司而言,既可满足广大投资者的资产配置需求,又打通了资金流入实体经济的通道,也提升了构建资产和吸引负债的能力,其中介职能得到充分发挥。

(一)打造证券行业核心竞争力 要聚焦服务实体经济

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20世纪80年代,美国凭借纳斯达克市场助力,实现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崛起,引领了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潮流。打造中国证券行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证券公司聚焦服务实体经济,通过提高自身服务水平、专业能力,提供一揽子高质量金融服务,将各类发展要素资源配置到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战略性领域,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和市场优胜劣汰,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

(二)锻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要聚焦财富管理

当前,在金融业全面开放成为大势所趋、“互联网+”日益走向深入的背景下,证券行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机遇和挑战,证券公司纷纷在战略规划中提出“以客户为中心”,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而要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一是要求证券公司从构建服务实体经济生态圈、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圈做起,耦合投资银行、资产管理、证券经纪、证券投资和研究业务,紧密协同,精准服务,夯实“以客户为中心”基础,搭建投资者与企业之间的牢固纽带;二是要求抓住“资产配置”,向财富管理转型,在打造差异化金融产品上下功夫,不断提升金融产品设计、筛选能力和资产配置能力,构建跨市场、跨品种的多元化金融产品体系,满足客户多样化资产配置需求,降低投资风险,实现财富保值增值,从而真正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

(三)防范金融风险 要聚焦服务实体经济

防范系统性风险,关键是要提供基于实体经济需求的金融服务。脱离了实体经济的真实需求,必然会出现系统性风险,导致金融体系运转失灵和全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2008年,发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根本原因在于衍生品层层嵌套,对实体经济造成巨大破坏,由此带来一批华尔街巨头的倒下。近年来,党中央提出“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就是要金融回归本源、脱虚向实、防范风险。证券公司要聚焦实体经济的真正需求,打造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避免资金在金融系统内部层层嵌套、脱实向虚,从根本上防范系统性风险。

与国际同行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资本市场服务。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我国证券行业得到长足发展,基本功能不断完善,成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据中国证券行业协会统计,截至2018年12月底,131家证券公司总资产为6.26万亿元,为2011年的3.98倍,与同时期银行的2.34倍和保险的3.05倍相比,发展速度有目共睹。

我国证券公司从诞生起与美国同行定位不同。美国投行是在其产业结构调整、新兴企业崛起、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需求激增的背景下,作为资本中介机构而发展壮大起来的。我国证券行业是在政府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驱动下诞生和成长的。产生的背景与方式不同,发挥的功能也不同,这也带来了我国证券公司中介属性的不足。与国外同行比较,国内证券行业资产规模仅与高盛一家公司相当。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升级、证券行业国际化进程加快,我国证券行业发展潜力巨大。

(一)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和财富管理定力和能力

与国外同行相比,国内证券公司大多处在同质化的经营和竞争中,靠牌照红利,以通道和交易业务为主,进行回应式服务,存在监管套利。总体上看,服务实体经济的定力和能力不足,财富管理本质上也没有脱离传统通道业务,仅限于金融产品的销售及投资顾问服务,尚未实现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

(二)提升构建资产和吸引负债能力

国内证券公司的交易、托管、清算、支付和融资等基础功能还需完善,在创新业务领域难以形成有效突破,如目前执行的三方存管机制、综合支付功能受限等,难以充分发挥跨一、二级市场的专业优势,提供全产品、全业务、全服务的一站式理财服务,对证券公司的可持续、差异化发展构成制约,其直接表现就是国内证券公司构建资产和吸引负债能力不足。据中国证券行业协会统计,截至2018年底,我国证券行业净资产约为高盛集团的3倍,但总资产规模仅为98%。国内证券公司负债渠道及途径受限,利用资产负债表程度不足,杠杆率普遍较低,而国际同行的杠杆率均在10倍以上。在产品与服务创新方面,国际同行较为注重差异化与专业化,而国内证券公司难以结合市场特点和客户的特殊需求来设计与制定创新产品及服务策略。

(三)增强机构投资者服务能力

经过多年的充分竞争,美国的一流证券公司已经具备了强大的综合竞争优势,既有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大型证券公司,同时也有一批特色化的精品证券公司。国外同行多年来以服务机构投资者及高净值客户为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我国投资者结构以个人投资者为主。国内证券公司对机构投资者的服务能力都亟待进一步加强。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建设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完善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把好市场入口和市场出口两道关,加强对交易的全程监管。

(一)以有效监管塑造有效市场

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以有效及时的监管政策引导市场预期,规范市场行为,支持证券公司专注于服务实体经济和财富管理,塑造有效的市场。在牌照管理上,可以设置相应标准,引导证券公司自主选择业务方向及发展重点,使中小型证券公司主动适应政策、市场、监管,选择优势业务做优做强,从而走出百企一面、同质竞争的被动局面,实现行业转型发展。

(二)完善基础功能 鼓励多渠道补充资本

当前,证券公司业务对资本的渴求非常强烈,优化资产负债表成为提升净资产收益率的重要手段。再造证券公司的交易、托管、支付、融资和投资等基础功能,建立有效市场,满足企业和投资者个性化需求,才能真正实现证券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时,受限于“一参一控”和地方政府的国资背景对证券公司的控制,证券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发展壮大较为缓慢。因此要鼓励和支持证券公司通过多渠道补充资本,优化资本负债表。

(三)培养和壮大机构投资者群体

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离不开机构投资者的参与,虽然近几年机构投资者占比逐步提升,但总体规模还比较小。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市场,更有利于价值投资理念的推广,也会有效促进资源配置、投研、公司治理等能力的提高,提升市场对中长期资金的吸引力。成熟的资本市场中,机构投资者是中流砥柱。通过制度改革和投资者教育,建立价值投资理念,引导社保、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入场,能够有效发挥“压舱石”的作用。

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

当前,我国有131家证券公司,竞争非常激烈。据中国证券行业协会统计,截至2018年底,前十大证券公司的净利润占全行业70.72%,比上年同期提高20个百分点,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中小证券公司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对于中小证券公司高质量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是中小证券公司必然选择

从国外证券公司的发展轨迹来看,收入和业务结构在金融市场的发展中历经波折和变化,差异化竞争成为证券行业做大做强的关键一步。成熟金融市场形成了既有综合型、大而全的龙头证券公司,又有专注于某一领域的精品证券公司。目前,我国的证券公司仍处于牌照资源保护下的“靠天吃饭”模式,差异化不足,经营特色不显著。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外资涌入、科创板推出、行业集中度提升的形势下,中小证券公司打造差异化优势成为必然,要想在未来占有一席之地,就需要在智能化和改革开放的大趋势下,专注于优势区域、优势业务,提升竞争力,锻造差异化优势。

山西证券在寻求差异化发展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2016年,山西证券制定新的五年发展规划,提出了“深耕区域,聚焦行业,特色化优势”的差异化发展战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新的内外部形势下,山西证券确定侧重于重点区域、重点业务、重点行业方面有自身优势或特色领域的差异化发展道路。

(二)融入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

证券公司要提升站位意识,主动融入经济发展大局,积极响应支持国家战略,提升行业影响力。“一带一路”正全面推进,证券公司必须在国际合作、经济转型的发展机遇中找准定位,发挥专业化综合金融服务优势,提升专业能力和水平。对于中小证券公司来说,更应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融入区域规划,精耕区域与行业,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山西证券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融入山西经济大局,积极构建服务实体经济生态圈,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圈。在服务地方经济方面,山西证券针对山西国资国企改革的重点难点,摒弃回应式服务,主动介入、绵绵发力、久久为功,践行“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的工作理念,完成诸多项目,如帮助山西路桥通过重大资产重组实现了业务转型,从根本上改善了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协助山西汾酒引入战略投资者,成为央企和地方国企战略合作的典范。这些标志性项目的完成,既增强了山西证券的区域优势,也进一步提升了市场影响力。作为山西股权交易中心的战略股东,山西证券积极推动和深度参与山西省区域股权市场的建设,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股改、挂牌、托管、融资融智等服务,为壮大山西省资本市场的“塔基”发挥了重要作用。山西证券将继续根植区域,为地方经济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努力使服务地方经济成为我们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三)推进财富管理转型、全方位满足客户资产配置需求

未来,证券行业发展的方向是传统零售业务向新零售业务转变,客户综合服务向以客户分层为基础的专业服务转变,以产品为中心的单一业务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资产配置转变。为满足客户资产配置的需求,证券公司应充分发挥产品设计、筛选、主动管理等能力,持续完善多元化产品供给体系,为不同客户提供定制化、差异化、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对于中小证券公司来说,应着力打造为区域第一品牌,成为区域内客户资产配置首选。目前,高净值人群的财富保值增值与其他金融需求越来越向资本市场贴近,证券公司有机会依靠自身优势向精准化服务迈进。

目前,山西证券也在积极探索财富管理转型方向,调整组织架构,进一步优化客户分层,以金融产品和投资顾问为抓手,产品体系持续完善,客户服务满意度逐步提升。

(四)把握金融科技先机

证券行业与其他金融行业相比,业务复杂度更高,业务实时性要求更强,客户适当性要求更严。金融科技将给证券公司带来长尾客户、成本的降低、数据处理形式的重构以及服务效率的提升。特别是在生物识别、智能投顾、量化投资、区块链的应用场景的创新上可能会有质的提高,探索出一条适合证券行业金融科技发展的新模式。

目前,不论是国家战略层面还是商业领域都在不断加大资本投入,抢占金融科技的先机。因此,迫切需要把握金融科技的发展机遇,深入研究金融科技及业务模式创新,促进我国金融科技的蓬勃发展,是顺应时代变革的重中之重。金融科技推动证券公司业务革新的同时,也影响着运营管理方式的变革。

2018年底,中国证监会发布《证券基金经营机构信息技术管理办法》,允许经营机构设立信息技术专业子公司,允许经营机构母子公司共享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为了顺应金融科技发展潮流,并把金融科技打造为差异化竞争优势,山西证券筹划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全面提升自主开发能力和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财富管理转型。

(五)企业文化建设不可或缺

证券行业是一个“新型+转轨”的朝阳行业,与国外成熟市场的证券公司相比,还是一个年轻人居多的“黑发”行业,充满活力、朝气蓬勃,但“阅历少、社会经验缺乏、易浮躁、流动性大”,蕴涵着较高的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证券公司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集聚人才、稳定队伍,也有利于防范风险和提升证券公司的品牌价值。

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建设对中小证券公司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形成更为重要。从成立之初到发展壮大,山西证券秉承“以义制利、诚信为本”的晋商精神,逐步形成了以“风控比盈利更重要”、“规则比权力更重要”、“合规比创新更重要”等“十个更重要”为核心的规则意识,以“体育精神”“亮剑精神”等为核心的进取意识,并最终升华为“以义制利、协作包容、追求卓越”的核心价值观。公司立志做“好金融”,聚焦服务实体经济和财富管理转型方向,奉行客户利益至上,坚持以客户为中心,营造简单透明的经营文化,创造对现状永不满足的机制和持续自我改进的氛围。

历经30多年的发展,国内证券行业正在面临着重新定位、重塑运营模式的历史使命。证券公司应当站在新时代的高度,肩负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未来,山西证券将继续坚守金融本源,聚焦服务实体经济和财富管理转型方向,坚持“差异化、专业化、市场化、集约化”的发展路径,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全业务链服务体系,为广大客户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本专栏由中国证券业协会与中国证券报联合推出)

【责任编辑:曹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