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货币政策保持“三个不变”

8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中国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兼新闻发言人肖远企、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介绍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政策落实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央行:货币政策保持“三个不变”

来源: 中国证券报
2020-08-26 06:4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8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中国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兼新闻发言人肖远企、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介绍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政策落实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孙国峰表示,货币政策需要以更大的确定性来应对各种不确定性,保持“三个不变”:稳健货币政策的取向不变、保持灵活适度的操作要求不变、坚持正常货币政策的决心不变。此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未来走势取决于宏观经济趋势、通货膨胀形势,以及贷款市场供求等因素。随着LPR改革推动贷款利率下降的潜力进一步释放,预计后续企业贷款利率还会进一步下行。

促进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

关于货币政策取向的问题,孙国峰表示,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加,金融市场情绪难免受到一些影响,货币政策需要以更大的确定性来应对各种不确定性,那就是“三个不变”:稳健货币政策的取向不变;保持灵活适度的操作要求不变,既不让市场缺钱,也不让市场的钱溢出来;坚持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决心不变,我国没有采取零利率甚至负利率,以及量化宽松这样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因此也就不存在所谓的退出问题。

7月份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9927亿元,同比少增631亿元。有市场人士担忧,货币政策的松紧度是否会发生改变。对此,孙国峰表示,单个月份的信贷数据往往受到季节性、金融市场等因素的影响,有一些小波动是正常现象。观察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要看货币信贷的整体变化趋势。

在孙国峰看来,今年以来,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发挥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导向作用,根据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灵活把握调控的力度、重点和节奏。总的来看,政策措施是适度的、精准的、有效的。

孙国峰表示,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完善跨周期设计和调节。有效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导向作用,引导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继续发挥LPR改革的潜力,综合施策,推动降低综合融资成本,确保实现为市场主体减负1.5万亿元的预期目标。

刘国强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继续深化LPR改革,推动实现利率“两轨并一轨”;进一步优化LPR传导机制,督促金融机构更好地将LPR内嵌入贷款FTP(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就是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曲线中,增强贷款内外部定价与LPR的联动性;着力完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健全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为短期政策利率和以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为中期政策利率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促进市场利率围绕作为中枢的央行政策利率波动。

谈及下一步LPR和贷款利率走势,孙国峰表示,未来LPR走势取决于宏观经济趋势、通货膨胀形势,以及贷款市场供求等因素,具体要看报价行的市场化报价。同时也应看到,LPR和贷款利率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2020年7月企业贷款利率同比下降0.64个百分点,降幅明显超过同期一年期LPR的降幅,体现了LPR改革疏通利率传导机制的效果。随着LPR改革推动贷款利率下降的潜力进一步释放,预计后续企业贷款利率还会进一步下行。

数字人民币正式推出没有时间表

刘国强表示,总体看,银行业整体运行稳健,拨备和资本水平充足。截至今年第二季度,资本充足率为14.21%,较年初下降0.43个百分点,但仍远高于10.5%的监管要求,所以目前没有必要下调监管要求。“做生意是要有本钱的,保持资本充足很重要,未来即使资本充足率下降,也不能通过下调监管要求来满足,那样做是自欺欺人,而是要有实实在在、丰富的补充资本的手段。”他说。

肖远企强调,金融机构要做好资本和拨备工作,提高风险抵御能力;要夯实银行资本基础,确保银行有足够的资本来抵御风险。同时,要加大拨备。金融机构要按照预期信用损失法来计提拨备,把风险防范做在前面,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早预防,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另外,对于数字人民币的进展,孙国峰表示,目前,数字人民币研发工作正遵循“稳步、安全、可控、创新、实用”原则,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以及未来的冬奥会场景进行内部封闭试点测试,以检验理论可靠性、系统稳定性、功能可用性、流程便捷性、场景适用性和风险可控性。目前,数字人民币仍处于内部封闭试点测试的阶段,还没有正式推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稳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试验工作,数字人民币正式推出没有时间表。

(彭扬 欧阳剑环)

【责任编辑:曹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