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投资成为推动新一轮产业变革催化剂

最近两年,创新已不仅仅局限在互联网领域,而是向生物医药、生命科学、新能源、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芯片、精密制造等广泛的领域渗透,一场可以统称为“产业互联网”的变革大幕正徐徐拉开。

价值投资成为推动新一轮产业变革催化剂

来源: 中国证券报
2019-01-07 07:5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最近两年,创新已不仅仅局限在互联网领域,而是向生物医药、生命科学、新能源、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芯片、精密制造等广泛的领域渗透,一场可以统称为“产业互联网”的变革大幕正徐徐拉开。

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如何促进上述多领域创新的产业化落地,推动传统产业与新技术融合,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打造新产业新业态,就成为产业界和投资界必须共同面对的历史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多层次资本市场不断完善,特别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些都为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的实践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在这种时代命题下,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投资机构的历史定位。我们发现,如果说消费互联网时代的关键词是连接,那么产业互联网的关键就是融合。也可以说,消费互联网创新更多是物理变化,产业互联网则是一个不断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强调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终端重构实体经济产业链,通过融合创新,激发新的能量出来,从而提升效率、创造价值,实现产业升级。

产业互联网发展路径的跨界、融合、重构的特性,决定了价值投资有望作为技术创新和实体经济之间融合媒介,不仅成为弥合数字鸿沟的建设力量,也成为激发新动能,创造新价值的催化剂。

首先,价值投资是数字基础设施的重要建设力量。产业互联网要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式,把虚拟世界和物理世界紧密融合,通过新的协同作用,创新出实体经济的新模式、新业态和新的价值链体系。而这一过程是要在各个产业、地区数字化程度参差不齐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产业互联网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大投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弥合不同产业、地区间的数字鸿沟。但传统产业原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需要巨大的资本投入,并且不能很快带来投资收益,所以,除了依靠政府政策引导和公共投入,也亟需秉持长期投资理念的社会资本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产业互联网的冷启动,让更多行业受益于技术创新,让更多人享受产业变革的福利。

其次,价值投资是实体经济与科技企业融合创新媒介。产业互联网是实体经济与科技企业共同面对的历史课题。其中,实体经济有迫切的转型升级的需求,而科技企业又亟需技术创新落地场景。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投资图谱中既包括科技企业又包括实体行业,并且需要通过深入研究对两者都做出深入洞察的价值投资机构,作为连接技术与需求、算法与场景的重要媒介。其中的关键,在于坚持第一性原理,在尊重实体行业规律基础上,探索通过技术创新优化成本效率结构的现实路径。比如,高瓴通过智能门店平台、店员数据工具包、精益管理等等,为体育运营商滔搏的线下店提供多维技术解决方案,但都是紧紧围绕零售行业人货场价值链的优化,在升级重构零售行业动态护城河上,具有一定的行业普适性。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所有的实体行业来说,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是在飞行中换发动机,必须直接为业务带来增量,为行业创造价值。我们借助前沿技术、引入精益管理对时尚零售集团百丽全供应链的升级,正是基于这样的方向。例如,通过前端实体店的智能化改造,我们以终端赋能的方式,让实体店铺拥有了更多维的数据沉淀和洞察能力,也就使其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创造更大的价值带来了可能。今年春季,百丽旗下某品牌的前端店,通过试穿率等数据收集发现,某款鞋试穿率第一,但实际购买的转化率极低。经过调研,团队发现是因为鞋带稍长易掉根,设计和工厂迅速针对性地反应,很快解决问题,并依靠百丽强大的供应链能力重新铺货。调整后此鞋成为春季爆款。秋季也在此鞋楦型上开发了多款新鞋。结果这一个楦型就创造了过千万的价值。这款价值千万的鞋子,就是创新带来的。

最后,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最能动的因素依然是人。我们既需要埋头于基础技术突破的科技精英,也需要既懂技术又懂产业需求的跨界人才。所以,对人才教育的投资,同样是价值投资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人才教育投入永无止境,是永远不需要退出的投资。这些年,我们不但支持了鼓励原发创新的“未来科学大奖”,还与中国最顶尖的科学家、教育家一起,参与创办了培养拔尖科研人才的西湖大学。几十年前,许许多多顶尖华人科学家,在建设新中国的伟大感召下义无反顾回到祖国,今天,我们希望通过探索高精尖科技人才培养的长期机制,激发和培育中国智慧,投入到建设“创新中国”的伟大实践中。

张磊:高瓴资本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现任美国耶鲁大学校董会董事、中国人民大学校董事会副董事长、西湖大学创校校董及发展委员会主席。此外还担任未来论坛理事会轮值主席和耶鲁大学亚洲发展委员会主席。

(高瓴)

【责任编辑:曹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