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家央企新增减负债约束性指标考核

作者:刘丽靓 来源:中国证券报
2018-09-19 10:28:34

国企控负债祭出组合拳,多项降杠杆、减负债举措正加快落地。中国证券报记者18日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30多家高负债央企2018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新增降杠杆、减负债约束性指标。专家认为,分类、限期和市场化已成为本轮央企处置债务重要思路,减负债硬性约束将切实压制国企“负债冲动”,倒逼国企改革进程提速。

非金融国企资产负债率已下降

总体来看,当前国企资产负债率呈下降趋势,但仍处于高位。财政部数据显示,7月末,国企资产总额1728488.2亿元,同比增长9.4%;负债总额1122240.4亿元,同比增长8.8%。另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数据,7月全国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4.93%,较去年同期下降约1个百分点,其中在工业企业中国企平均资产负债率为59.4%,高出同期私营企业近4个百分点。

降低国企资产负债率已成为结构性去杠杆重要任务。继五部门联合印发《2018年降低企业杠杆率工作要点》后,国资委内部下发《中央企业降杠杆减负债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及《中央企业资产负债率分类管控工作方案》并召开降杠杆减负债推进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的指导意见》。

分类、限期和市场化已成为本轮央企处置债务重要思路。国资委制定严格的央企分行业资产负债率警戒线,即工业企业65%、非工业企业70%、科研技术企业60%。长期来看,国企平均资产负债率到2020年末比2017年末降低2个百分点左右。在2020年后,国企资产负债率应基本保持同行业同规模企业平均水平。短期来看,以本行业上年度规模全部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基准线,资产负债率预警线为基准线+5%,资产负债率重点监管线为基准线+10%。对产能过剩国有企业将严格控制,创新创业企业则适度灵活掌握。

长江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赵伟认为,今年以来,非金融国企资产负债率已有所下降,从2017年底的65.7%下降至2018年7月的64.9%,还需下降1.2个百分点左右才能到达目标。假设总资产不变,通过压缩总负债达到2020年目标,则非金融国企总负债或需要压缩2072亿元。

负债约束倒逼国企改革提速

多家央企明确降杠杆、减负债具体措施。

中粮集团相关人士表示,将在业务经营和财务政策方面采用多种方式降低资产负债率。在业务经营方面,随着大规模联合重组基本完成,公司将以深入推进管理整合、集成创新、降本增效为重点,着力提升盈利能力;在财务政策方面,公司将进一步加大货款回收力度,加强改善现金流工作,控制财务风险;在资本运作方面,公司将及时开展股本融资,偿还部分银行借款,有效降低资产负债率。

“集团将坚持杠杆约束底线,以年度融资计划为核心控制环节,做好各公司债务统筹管理,集团实业以资产负债率和债务率不超过60%和40%为管控红线。”招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对债务超警戒线及存货压力大的下属企业采取一企一策,加强行业市场预判,加快转型升级,严控低效投资,消化过剩产能及库存去化,保证各企业在市场环境极端状态下总体情况可控。集团还将强化投资管控,提升投资回报水平;加大股权融资力度,多渠道筹集权益资金;推行产融结合,提高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加大考核约束,将债务率管控纳入KPI等,做好降杠杆减负债工作。

新兴际华相关人士表示,对资产负债率过高企业,应严格执行投资项目负面清单管理,进一步完善和强化高负债企业债务风险管控机制,建立企业资产负债率管控线。下一步,将加快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积极稳妥开展市场化债转股,多渠道多方式开展股权融资。充分利用证券市场,通过整体或分业务板块上市、定向增发、配股等方式进行股权融资;多渠道引入社会资本,稳妥有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管理提升、兼并重组、关闭退出等方式,实现市场化削债、减债和减负,主动化解债务风险。

中国企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李锦认为,减负债硬性约束将切实压制国企负债冲动,倒逼国企改革进程提速。国企改革是个系统工程,积极推进市场化债转股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兼并重组、清理“僵尸企业”是当前降低国企负债率重要方式,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寻找更大空间,总体上有利于加快国企改革步伐。

债转股或成去杠杆重要手段

中信建投证券分析师黄文涛认为,未来部分债务风险较高国企新增债务融资可能受限,并继续降低其资产负债率;债转股或成为国企去杠杆重要手段,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有望成为债转股实施主体,通过债务融资为转股项目筹资,得到央行定向降准支持。“僵尸企业”出清处置有望加速,考虑到企业破产带来的就业压力,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的结构性货币政策仍有必要继续实施。金融部门杠杆降幅有望收窄,当前不同注册类型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变动分化格局有望继续。

赵伟认为,在转型阶段国企高杠杆背景下,加强国企资产负债约束,进一步推动防范化解风险工作,有助于缓解资源错配、助力经济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