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1月31日发布的2017年度《人民币国际化白皮书——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中的人民币》(下称白皮书)显示,境内外市场主体对人民币国际地位预期向好,逾七成受访市场主体认为人民币国际地位有望接近美元、欧元、英镑的国际货币。
此次调查首次将金融机构群体纳入调查范围,调研对象覆盖25个境外国家和地区的3134家境内外工商企业和118家金融机构。白皮书显示,2017年以来,人民币继续成为中国跨境收支第二大货币、全球第六大支付货币、第七大储备货币和第八大外汇交易货币,向国际货币迈进。特别是随着2017年12月人民币汇率止跌回升趋于双向波动,人民币国际化正重新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业内人士认为,虽然也有部分相关统计指标出现了阶段性的起伏,但并不能掩盖人民币国际化持续推进的大趋势。中国银行副行长张青松表示,2017年人民币国际化整体呈现良好态势,“如果用四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恢复增长、基础深化、便利提升、前景看好。”他进一步指出,人民币全球使用主体的拓展,离岸市场和清算业务稳步发展以及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活跃使用,都显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长足进步。
全球范围来看,人民币正在成为各国外汇储备的“新宠”。继欧洲央行2017年6月宣布增加等值5亿欧元的人民币外汇储备后,日前德国和法国宣布也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IMF数据显示,截至去年9月末,人民币占全球外汇储备的比例为1.12%,占比保持上升。此外,人民币的持续上涨也给其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人民币中间价在2018年首月累计升值2003个基点。强势升值使得外汇市场买涨人民币热情格外高涨,一方面部分企业再度调高人民币汇率预估值;另一方面,不少海外对冲基金加仓人民币多头头寸,对冲美元贬值风险。
展望2018年,张青松表示,人民币国际化将获得三方面驱动力。一是“一带一路”倡议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通过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往来,人民币可以形成“资本输出+贸易回流”的顺畅流通机制,扩大在全球的流通使用。二是在岸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为人民币跨境使用开辟了广阔空间,当前中国较高的资产收益率将继续吸引全球资金进入国内资本市场,引导全球资本配置人民币资产,促进人民币真正发挥储备货币的功能。三是离岸金融市场的深入拓展,也为人民币的全球流通提供了顺畅渠道。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未来人民币国际化仍面临一定挑战。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程实表示,人民币国际化的下一步,将是逐步实现有管理的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而实现这一目标将产生两方面的挑战:一方面,人民币汇改亟待进一步建立基于一篮子货币的干预区间,尤其是在美元波动带来人民币汇率贬值、升值压力瞬间放大的情形下增加汇率弹性,以增强汇率对中国经济内外部均衡的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在IMF的资本项目开放清单中,中国正从低风险子项目向高风险子项目推进。程实建议,尽快构建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兼顾对外开放和国家金融安全,避免全球风险外溢削弱中国的政策独立性和金融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