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金忠
8月17日,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登陆资本市场。作为第一批IPO的国有影视公司,上海电影成功闯关资本市场,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里程碑事件。
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仲伦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近年来上影集团坚持围绕电影产业链进行多样化发展,已成为世界电影产业的重要参与者。控股子公司上海电影是上影集团产业链中资产最优质、发展空间最大的板块,率先实行资产证券化,会被资本市场更加看好。上影集团和上海电影将利用好上市公司平台,在不断发展的电影产业中占据领先地位。
围绕产业中下游
招股说明书显示,上海电影的主营业务为电影发行及放映业务,具体包括电影发行和版权销售、院线经营以及影院投资、开发和经营业务。公司是行业内少数形成“专业化发行公司+综合型院线+高端影院经营”完整电影发行放映产业链的公司,在电影发行及放映业务的各个领域均具有领先地位。公司系全国最早从事市场化电影发行业务、累计发行影片最多的专业化电影发行公司之一,下属联和院线全国票房排名前列,并且拥有上海影城、上海永华影城等一批技术先进、经营良好、票房领先的影院。
据悉,上海电影系由上海东方影视发行有限责任公司以整体变更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7月,经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批准,东方发行以截至2012年6月30日经审计的净资产300714638.50元为依据,折合为股份公司股本28000万股,注册资本为28000万元,其余部分计入资本公积,公司名称变更为“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7月31日,公司在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登记。
在上海电影成立之后,其上市进程进一步加快。2012年11月,上海电影进入IPO初审名单,正式拉开了“航母级”国有影视企业的上市进程。2013年,国内IPO市场进入冰冻期,上海电影的上市进程也处于停滞状态。2014年4月,随着IPO开闸,上海电影进入IPO预披露名单。直至2015年12月30日,证监会网站公告称,上海电影首发上市获得核准。7月22日,上海电影拿到首发批文,登陆资本市场尘埃落定。
与上市进程一起,上海电影在影视行业锐意进取、合纵连横。资料显示,2015年底,上海电影全资拥有的联和院线加盟影院约300家,票房收入31.4亿元。发行方面,上海电影是全国最早从事市场化电影发行业务的公司,也是累计发行影片数量最多的公司之一。数据显示,2013年-2015年底,上海电影共发行了71部国产电影。
上海电影的上市之路,曾伴随着一些质疑的声音,其中最为突出是质疑上海电影上市资产的完整性。上海电影影视产业中游的产业定位,使得市场感觉上海电影缺乏最基础的影视制作等资产。对于选择中下游产业上市的原因,任仲伦表示,上影集团整体业务布局共分为三大板块,最上游是电影拍摄,既制片业务;中游是电影发行;下游则是电影放映以及相关衍生品,比如贴片广告、植入广告、版权收入等。整个电影集团业务中,制片业务固然是核心,但最赚钱的其实是发行和放映业务。
“如果将所有板块都放入上市公司,市场对于这部分资产的最终认可可能会不一样,上市公司如果过于庞杂,业务过于求全,公司资本价值、发展速度等都会受到不小影响。这么多年来,中国电影行业从9亿元到440亿元票房,最大的红利吸收者是电影产业链上的市场板块。影院、发行等稳稳当当地赚钱,而制片方面的利润并没有明显增长。我们的想法是,把最优质的资产、最好的板块拿出来,率先实行资产证券化,会被资本市场更加看好,一大锅全端上去,可能会摊薄收益、利润,甚至是发展速度。”任仲伦认为。
对比国外电影产业资产证券化的情况同样发现,在国外单一的制片公司想要上市比较困难。以美国资本市场为例,美国几大电影公司的产业链均基本完整,单一的制片公司很少见,因为电影制片方面波动起伏较大。“上影集团要从一个老牌的国有企业脱颖而出,就必须拿出最优资产——上海电影,率先进入资本市场,既给资本市场一个信心,也给我们一个发展机会”,任仲伦称。
上海电影脱胎于影视产业中下游,其后续发展同样围绕这个领域。本次上海电影拟公开发行9350万股,募集资金拟用于新建影院及影院升级改造、信息系统建设项目以及补充公司流动资金。具体包括:拟在13个城市投资建设32个现代化多厅影院,拟在14个现有旗下影城改建2个IMAX厅、11个4D影厅和11个全景声影厅,拟投资建设数字影院网络运营中心以及拟投资建设全功能电子商务平台“天下票仓”等。
上海电影表示,上述募投项目有助于公司扩大自有优质影院经营规模和市场影响力,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有助于公司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产业链垂直一体化的协同发展优势,更好地满足观众影视文化消费需求,发挥在电影产业中的主导作用;有助于提供高质量、独特的观影体验,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任仲伦表示,上海电影将继续坚持“专业化发行公司、综合型院线公司、高端影院管理公司”的三大定位,这也是上海电影发展的“三大法宝”。
加快开疆拓土
任仲伦形象地将上影集团比喻成电影行业的“万岁军”,无论市场环境好坏,上影只做电影产业,也只能做电影产业。上海电影则在集团大战略中,充分发挥了“三大法宝”的作用,成为上影集团电影产业资本平台。
具体来讲,上影集团近年来一直在做电影产业链。“上影集团历史悠久,在企业发展早期,发展比较好的是电影制片,但这种模式并不能持续太久。在上影集团的历史上,也经历了制作式微的艰难时刻。2003年开始,上影集团在原有的制作、发行基础上,提出发展产业链战略,以此来应对在新时期电影如何赚钱的问题”,任仲伦说。
事实上,转型之路刚开始的时候,上影集团确立了片库经营和产业链发展两个方向,但在实践中,片库经营并不顺利。“上影集团有1000多部故事片、1300部译制片、1500多部纪录片,还有500多部美术片,这是我们强大的优势,但那个时候,版权市场问题非常多。”
在产业链转型方向,上影集团找到了新的出路,最终造就了上海电影。上影集团在产业链发展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除在制片、片库等方面具备先发优势外,在市场板块,上影集团也有深厚的历史沉淀。上影集团旗下原东方电影发行公司,是全国最早从事市场化电影发行业务、累计发行影片最多的专业化电影发行公司之一。“上影的历史是快人一步的历史,上影在中国最早建立院线,此前单体院线突破1亿元、2亿元、4亿元票房都是我们的联和院线率先完成。”任仲伦对上影发展之初的情形历历在目,“我是教师出身,当时对单体院线票房破2亿元、3亿元的目标,把可能和困难都写在黑板上,优势加以利用、困难寻求克服,一目了然”。
近年来,上影加快了在发行方面的开疆拓土,市场份额从3%提高到了7%。上影已确立发展目标:用3年左右时间市场占有率达到10%。按照世界电影产业的一般规律,发行强的电影公司其他方面通常较强;如果发行走弱,再大的公司也会慢慢变弱。上影在拓展自己影片发行的同时,提出“两全其美”策略,不仅发行上影的影片,也发行其他公司影片,同时推行全版权发行,片库经营、版权经营。
在影院方面,上影集团也是领风气之先。资料显示,中国第一家合资影院上海永华电影城,由上影集团和美国华纳兄弟公司合资,最辉煌时单家影院票房即占全国总票房十分之一,现在也依然是全国前十的标杆性影院。早在2004年,上影集团就引进了最早的商用IMAX银幕,2013年,上影还引进了最早的商用激光巨幕放映体系。影院建造上,上影集团善于去吸纳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观察上影院线、影院的发展,硬件领先再配以精良管理,让上海电影在影院业务上拥有效益优势。经测算,影院单座位产出,上影领跑全国。任仲伦称,在发展战略上,与短期的市场占有率相比,上海电影更注重“快速稳健”发展,收益率和占有率并进。某种意义上,上影把收益率/利润率看得更重,坚持利润至上、效益至上,而不是把市场占有率作为最重要指标。事实上,上影在新影院铺开上的步伐并不慢。据悉,今年上影将新建20多家影院,“影院上,第一我们注重影院管理,第二我们引进先进技术,第三比较强调精准管理带来的效益。电影行业仍有很长一段美好时光,但终将会遇到发展天花板,不可能永远30%、40%的增长,要从长远考虑”。
此次上海电影首发募资,相当一部分用于影院发展。对此,任仲伦表示,从长远规划来看,上影将形成多种类型的影院:一种是影院旗舰店,土地、资产、房产都是上海电影的。例如,此前的上海影城,公司直接拥有土地,拥有全部资产并实际经营。“现在电影产业促进法以及各类政策,都在鼓励地方政府发展电影在内的文化产业,包括向一些优秀文化产业企业优惠提供土地资源等,这是我们可以利用的政策利好”,任仲伦认为。第二类,则是在比较高端的购物中心里的高端影院,这部分上影在上海等地已经有了不少成功的案例,将继续推进一些相关项目。第三类是社区型影院。随着电影产业和影院经营的不断变化,在很多城市,相比高端影院,消费者其实更需要社区影院。特别是在一些城市,影院建设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相对廉价、贴合社区居民生活的社区影院模式能产生超常的投资收益。
上海电影背靠上影集团,作为第一批IPO的影视类国企,国有背景让上影引人注目,但也引来一些疑虑。对此,任仲伦认为,虽为国企背景,但上影在体制机制方面已有创新突破,上海电影将坚持市场化运作,成为真正的公众公司。“从历史的角度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过程中,国有电影企业遇到了困难,但是上影没有‘跑路’、没有转向;登陆资本市场方面,很多民营企业抓住资产证券化机会,发展迅速,而我们需要过事业编制改革等多个关卡”,任仲伦指出上影曾经遭遇的困境。而经过系列改革,上影的优势不比已经上市的民企差,在资源配置方面也有相对的优势。据悉,上海市监管部门对上影的要求是,市场主体和去行政化。特别是在人才配备上,上影正在招募各行业高手,特别是招募了一些懂资本运作的人。此外,电影行业稀缺的股权激励等创新激励手段,上影也将积极试水。
“以后市场要淡化国有和民营的观念,都是上市企业,没什么区别。随着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影视行业将进入群雄逐鹿状态”,任仲伦强调。
坚守人文理想
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第一季度,国内总票房同比增长51%至创纪录的新高145亿元,而去年同期为96亿元。其中,3月虽然是票房淡季,仍录得总收益38亿元,同比增长32%。IMAX票房同比增长20%至5.14亿元,占总票房的3.6%。普华永道发布的《2016-2020年全球娱乐及媒体行业展望》预测,未来五年,在中国的娱乐及媒体行业内,互联网广告、电影业和视频游戏三个领域的发展势头最为强劲。其中,电影业年均复合增长率将高达18.9%,至2017年,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电影票房收入最高的市场。
对于电影产业被资本看好的原因,任仲伦认为,“发展电影产业是国家重点战略之一,并提出要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发展。嗅觉灵敏的资本也随着跟进;同时,电影产业发展到今天,其整体基数仍较低。”
去年国内实现440亿元票房,让电影行业欢欣鼓舞,也让经历过电影“寒冬”的任仲伦感慨万千。但440亿的票房在巨大的市场面前,仍是有限的一部分。“与13亿人口相比,去年观影人次是12亿,基本就是平均一人一年只看一次电影。如果像美国市场那样,一人一年看五次电影,票房就能翻五倍。2-3年国内市场票房超过北美市场,我觉得应该可以做到,其中最大的支撑就是人口红利。美国市场处在相对稳定期,或者停滞期,基本在100亿美元上下票房波动。而中国电影市场处于成长期。”任仲伦认为,“资本现在进入电影产业是对的,但进来后怎么投资、怎么运营需要智慧。”
在上影集团看来,利用好产业的强劲发展势头,同样也要有自己的核心坚守。任仲伦认为,电影产业发展速度很快,中国电影要补上这一课。在这个大背景下,资本进入电影行业后,客观上推动了整个产业发展。但资本也带来一些急功近利的情况,电影的人文价值就会淡一些。创作需要时间和耐心、工匠精神。当投资人进来以后,不谈人文,不讲艺术,股东(经营层面的人)和艺术创作的人之间经常出现矛盾。在此背景下,上影将坚守人文理想。近年来在威尼斯电影节、戛纳电影节等,上影作品屡获大奖,上影目前形成的体系是既有《盗墓笔记》、《天将雄师》、《大灌篮》等商业片,也有贾樟柯的系列电影等艺术电影。“拍摄人文电影并在国际获奖上影最多,但这并没有影响我们的经济效益,我们的年增长保持在30%以上,6次被评为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上影集团的组合式电影路线,使得上海电影持续收益。
“希望给人一种印象,上影出品的电影是有力量的,或者是思想力量、或是艺术力量、或是人物力量等;上影市场,上海电影上市后,将有更强的竞争力,在影视市场上将有更积极良好的表现;上影片场,我们将打造国际片场,而不是只为上影服务等。由上影出品、上影市场、上影片场三大核心竞争产品构成上影全产业链”,任仲伦规划出上影的发展蓝图。另外,上影集团拥有“一棵大树、五朵金花、四个宝盆”,即旗下以上影广场为代表的物业资产等。“上海电影上市将带来新的体制机制,这部分资产将进一步优化配置、放大产出”。
除了上影集团内生的资源,上海电影未来还将外延式创新发展。在上影集团和任仲伦的视野里,VR技术、主题乐园等都是重要的发展方向。“对于最近火热的VR技术,我们也看了很多公司,但我们始终认为,其核心竞争力在内容上,且这个内容也很难颠覆电影产业,我们会继续关注行业新趋势;对于主题类乐园等,我们不可能像迪士尼那样搞大型场景,也不会像欢乐谷那样搞大型游艺,我们不会离开电影很远,要做我们擅长的事情——电影及其相关产业。上海电影将坚守实体经营这个核心竞争力,不能偏离。在此基础上,兼并、收购、转让,做延伸性投资。上海电影对跨界会非常谨慎,不是完全不做,但必须反哺主营业务”,任仲伦表示。
不论是电影市场还是资本市场,都处于瞬息万变的时刻。对于上影集团和上海电影,任仲伦总结了“三敏主义”:要敏感,要对国内外最新技术手段、商业模式、投资融资等保持充足的敏感,敏感于行业的动向;要敏捷,敏感于行业的变化之后,则是要做出敏捷的反应;更重要的是敏锐,敏锐就是要在复杂的、变动中的行业和市场中,看到规律性的发展轨迹、看到前瞻性的发展方向。
任仲伦认为,“我们的产业架构、布局尽管有弱点,但很多人都觉得我们有希望。在某些产业环节并不是最好,但在思维方面上影已经形成产业链,产业链上各部分的组合效应是‘1+1>2’。总的原则是,做有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增长的事,做行业里最优质的公司,我想上影可以做到,因为我们经历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