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险公司的盈亏之路

作者:贾泽娟 来源:农村金融时报
2016-08-15 14:09:14

由于小麦今年接连遭受暴雨侵袭,倒伏减产严重,收成并不理想。而与农民一起愁苦的,还有专业农险公司。

“今年亏损是肯定的。”国元农险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农村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南方今年灾情不断,勘察定损后,赔付很多,作为专业农险公司多少有些吃不消。

农险公司赔付压力大

“正要去收麦,却赶上暴雨。”这两天,三义寨乡孟东村贫困户李新民心情很沉重。麦收季节遇暴雨,他的小麦倒伏不少,让原本贫困的一家雪上加霜。但村支书告诉他政府给贫困户都上了保险,给保险公司打电话估计有一定的理赔款。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李新民给投保公司打了电话。第二天,中原农险兰考支行工作人员就来地里测量、定损。该支行相关负责人说:“只要是在保单里的贫困户,保险公司都给赔。”按照协议,小麦、玉米、水稻等6种农作物因为遭受暴雨、风灾、冰雹、旱灾、病虫草鼠灾害,导致减产30%以上的,保险公司均给赔付,小麦每亩地最高赔付447元。”

除了农业保险,在生活风险保障类项目中,中原农险还为全县贫困户提供了农村住房保险和“人身意外+附加医疗险”的基本保险服务,其中“人身意外+附加医疗险”投保人群涵盖所有贫困群体和残疾人群体。

虽然农险为农民在方方面面撑起了保护伞,但该负责人表示公司压力的确不小。“以前农民担心的是保费打了水漂。现在,轮到我们保险公司担心钱不够赔了。”他告诉记者,农业生产风险大、难预测,定损赔付过程复杂,很多保险公司不愿做。人身意外险方面,贫困户年龄偏大,相对容易出现人身意外。

“作为国有企业,中原农险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要算大账、长远账。一方面,不能忘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应该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另一方面,通过这个项目,企业也可以赢得信赖,这有助于在当地开展其他业务。这里亏一点,那里再赚回来。” 中原农险董事长毕治军认为,做农险不能只看眼前利益,社会责任的担当也很重要。

多种方式寻求解决之道

由于不可预见的各种自然灾害,农业险具有高赔付率、高成本和高风险的特点。加上农险公司区域性特征明显,抗风险能力相当脆弱。加之农业具有一损俱损的特点,如果发生旱、涝、台风等灾害,往往波及数省。因此,专业农险公司要想实现承保盈利并不容易。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庹国柱认为,目前农业险享有中央、省、市三级财政补贴,补贴占保费的80%,剩下20%由农民承担。从2007年发放财政补贴到现在,农业险支付赔款后仅有少量盈余。“从理论上讲,农业险是无利或微利状况。”

但即便有补贴和利好政策在手,农险公司的日子也未必好过。“农业保险是政策性很强的险种,主要依靠政府补贴,外省的农险公司很难拿到当地政府的财政补贴;其二,本地政府对本地的农险公司有很大支持,当然希望公司把补贴用在本地农民身上,也不希望公司拿着财政去补贴外地。两难处境之下,公司一般不在外省市开展农险业务,一旦出现亏损,也没法向股东交代。” 一位专业农险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尤其像今年小麦倒伏严重,甚至全部绝收,保险公司赔付后更是大伤元气。“一亩小麦就收了几十块钱保费,但是灾难过后一亩地要赔1000块左右,这样算下来,再强的保险公司也赔不起。”上述负责人无奈地说。

当然,专业农险公司并没有坐以待毙,他们纷纷重视起了商业险业务。在农业保险盈利艰难的形势下,多家专业农业保险公司不得不采取“财政补贴+以险养险”模式,即“以商业险养农业险”。

记者了解到,黑龙江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以下简称“阳光农保”)深耕黑龙江垦区,农垦区内的加工企业和大型机器设备均涉及到企业财产保险,在农垦系统内部这些商业险均由阳光农保承保。

但值得注意的是,受规模和人员所限,具有“养险”之责的商业险也面临销售短板,“以险养险”关键是建立各公司自己的商业化保险销售渠道,在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体制下,各专业农业保险公司严重缺乏分支机构和销售人员,销售主要依赖农经站等政府网络和中介渠道,不利于商业化保险产品销售。

因此,“以险养险”并非专业农业保险公司长久发展之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朱俊生认为,农业保险公司“以险养险”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该商业险具有一定的垄断性,二是带有明显的盈利前景。否则只是戴着镣铐跳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