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波罗的海运价指数,还是曾让中国远洋(601919,股吧)大亏39.5亿的FFA衍生品交易,谁掌握了这位老贵族就可能控制国际航运金融市场的话语权
螃蟹冷盘、青木瓜、腌青芒果和红毛榴莲混拌而成的沙拉,美国和牛配烤芋头,外加一道加州黄桃制作而成的蛋糕甜点,8月初,新加坡人似乎都在对这张菜单津津乐道。时隔31年,当李显龙再次成为白宫国宴主嘉宾时,714.3平方公里的狮城格外躁动。
“美国首个太平洋(601099,股吧)总统”,这是李对奥巴马意有所指的恭维;“有很大影响力的小红点”,这是主人家投桃报李式的奉迎。在南海纷争风起云涌,美国总统换届在即,特别是由新加坡率先推动的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很可能胎死腹中这样一个敏感时刻,新加坡总理自然不会只因想品尝白宫花园种植的新鲜番茄或专酿的蜜糖,来一次饕餮外交之旅。
作为在特定历史时刻以特殊方式崛起的亚太地区关键小国,新加坡很清楚自己的优势和短板。继纽约、伦敦、香港后的国际金融中心以及国际级服务、航运中心固然来之不易,但是过于逼仄的国土面积,不足550万的人口——特别是至2030年老龄化人口将达90万,以及在大国利益折冲中貌似左右逢源实则生怕踏错一步的自身定位,都令执政当局远忧近虑。
偌大餐桌上黄色玫瑰花和胡姬花搭配的装饰看看足矣,不久之后归隐元首的承诺也未见得作数。只有能够搬进自家厨房的食材,才是一劳永逸可以长久分享的“肉骨茶”。就在李显龙出访华盛顿的同时,新加坡开始了行动。
新加坡交易所提前过关
8月4日,新加坡交易所通过与华尔街最大独立投资银行Jefferies(杰富瑞)合作,正式向波罗的海交易所(The Baltic Exchange)提出全面收购,标购价格:7760万英镑,约合1.034亿美元。据悉,双方早在今年2月已就收购意愿展开谈判,与此同时,包括四年前被香港交易所13.88亿英镑收购的伦敦金属交易所、市值250亿美元的美国芝加哥交易所集团和美国洲际交易所,以及中国招商局旗下招商证券(600999,股吧),也都对这家272年历史全球唯一的世界级航海交易所表达了兴趣并有过接触。不过行至5月,各方欲染指者悉数退出,只有新加坡交易所坚持到了排他性谈判。
磋商时间表的最后限定期限:8月31日。
1985年首推且至1999年合并而成的波罗的海运价指数,不仅已晋升全球经济晴雨表,更是该交易所别无分家的核心竞争产品,在世界航运市场尤其是航运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上具备锚地位。波罗的海指数的制订相当复杂和严谨,由权威的20家经纪人公司组成三个独立小组负责计算每日各船型的运价指数,当然,其依据的正是分别与交易所签订的合同。而不同公司间对于提交给三个指数组成小组的船舶日租金价格均严格保密。这些指数最终以波罗的海交易所名义渗透到这个星球约四分之三的干散货海洋运输链条中。
收购的关键,就是三个指数组成小组的成员公司是否愿意为他们贡献的数据也签订排他性协议。毕竟,“老祖宗”身份的波罗的海交易所迄今不过是一家私人属性俱乐部式企业。
与劳合社一样,它并非常规意义上的“交易所”,而是为会员企业提供交易场地和信息服务的平台。如果你对儒勒?凡尔纳笔下80天环游地球的福格先生所属时代俱乐部还有印象,那就对了。从1744年伦敦针线街的弗吉尼亚-马里兰咖啡馆起步,从最初只为远东俄罗斯商人皮草运输服务,波罗的海交易所一直呈现只面向会员公司的特质,其中380位股东上缴的年600万英镑(最高时也只有840万英镑)会费构成了其主要收入。若想易主?必须他们点头。
很显然,只有43年历史的新加坡交易所提前过关。
更重要的,原本只是作为波罗的海交易所衍生产品FFA亚洲地区主要清算机构的新加坡交易所,以一笔太过划算的出价——1亿美元甚至在2016全球并购市场上难进前百,大幅增强了自身的衍生品业务,并确立了世界航运金融话事人的角色。无论对于后劲乏力的香港,还是一直渴望弯道超车的上海,现在这一声“狮子吼”,着实致命。
这注定不是一宗普通的并购案。在21世纪过去的16年间,2005年至2006年、2011年至2012年,以及2015年至今,确实兴起过三轮交易所并购热潮。特别是随着今年德国交易所与伦敦证券交易所价值280亿美元的合并,前者已与拥有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CME集团、拥有纽约证券交易所的美国洲际交易所公司,以及港交所构成了四强。相较于上述动辄十位百位数以跨洲扩大交易品类扩充市场份额为目的的并购,新交所对伦敦圣玛丽大街38号的进攻明显有着更多元的目的。
哪怕从2008年5月高峰期的11793点跌到2016年2月最低时的369点,现在也才在636点附近徘徊,可一旦拥有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就如同绅士腕上佩戴一块典藏版江诗丹顿,精光内敛又实力彰显,为大宗商品最大消费地的亚洲地区开发出“亚洲定价”意义深远。现在,基于脱欧后伦敦传统优势的削弱,新加坡将话语权挪盘至了鱼尾狮下。
然而,更有价值的是波罗的海交易所一手掌握的国际远期运费协议FFA交易的管理权,这才是其最有命脉的资产,也是全球航运金融业皇冠上的明珠。
中国力量为何失声?
世界航运业素来是一个资本密集型市场,不仅投资金额巨大,回报期也相对漫长,一旦适逢周期性乃至全球性经济衰退,业者直面的风险系数将几何级上升。为了对冲该种风险,把航运资产、航运资源尤其是航运未来收益和产权资本化,就成为一种必然。而围绕BDI指数的各类衍生金融产品,包括FFA的交易,才是面子之下真正的“大鱼大肉”。
重点提示一句,曾经风光无限的中国远洋2008年在FFA上损失一度达到39.5亿元人民币,签约时6.7万美元的巴拿马型船日租金高台跳水至1.5万美元,董事长魏家富就此跌落神坛。中远也于数年后连续曝出年亏损百亿元而不得不成为央企中罕见的“ST”公司。
现在,并未施出洪荒之力便权杖在手。全年3000亿美元的船舶贷款、700亿美元的船舶租赁交易、1500亿美元的衍生品交易,新加坡有望予取予夺呼风唤雨,这远比出席劳什子白宫国宴实在得多。
一个问题浮出水面,为何中国力量在如此战略性意义的并购案中会突然失声?
资金层面肯定没有任何羁绊。要知道只2016年7月份中资海外并购即达到71宗,同比大升69%,其中仅已披露金额的53宗交易就达到527.9亿美元,同比劲涨47%,平均单宗交易涉及金额在10亿美元区间,十倍于新交所的出价。
重视程度不够?上海港连续6年成为全球第一大集装箱港,世界前十港口中,中国独占七席,运量总占比高达69.5%。新加坡港尽管保住“老二”位序但已被上海甩开560万标箱。上海方面当然知晓单凭此不能动摇新加坡贵为“全球四大航运中心”的地位,1996年诞生迄今整整20年的上海航交所也在不断发布各项指数,但缺乏历史厚重导致的配角效应却难以短期内改变。只消拿下“波罗的海”,硬实力匹配软功夫,一切不在话下。
然而吊诡的是,本最该出手的上海却按兵未动,而如果招商局旗下招商证券曾经参与竞标,那么也说明并非集团层面意志,至于同城伦敦金属交易所试探性询价,其背后的港交所的诚意亦不足。
就这样,中国很可能从此与“波罗的海”绝缘,在一条捷径突然出现时,遗憾错身而过。
33年前的秋天,第二次国际海事技术学术会议和展览会在沪召开。正是在此次会议上,中国人由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将第二总部迁往新加坡的信息中,敏锐捕捉到世界经济中心由西向东迁移,以电子工业为代表的第三次浪潮促使太平洋时代提前到来的革命性变化,东部沿海地区全面开放从此成为中国经济崛起的发动机。2013年,波罗的海交易所宣布将在上海成立亚洲地区继新加坡之后第二个中心并设立实体办公室。当然,这不过是考虑到中国航运业权重后迟到的一份认可。
又过了3年,波罗的海交易所易手,新加坡人又一次率先达阵。是中国丢掉了当初的触觉和行动力,还是伦敦中心城乃至华盛顿某些人物非商业考量下的选择?只有天晓得。
都说只要虫子还未宣布世界末日,这个世界就是蝴蝶的。或许现在只能期盼奇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