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底水下遗产 助推“海丝”申遗

2016-08-05 14:30:21

核心提示

泉州海域有没有古代沉船?泉州海域水下还有什么未知之谜?昨日下午,2016泉州水下考古重点调查启动,来自省内外的35名水下考古人员,历时45天,将深入水下沉船疑点探摸、探测、扫描,搜寻泉州海丝文化的瑰宝。相比2012年启动的泉州沿海水下考古陆地调查,此次调查或将揭开一些历史谜团,并为下一阶段的考古发掘做准备。专家表示,此次泉州水下考古具有里程碑意义,它将摸清泉州海域水下文化遗产的家底,将有力助推“海丝”申遗。

本报记者张晓明 实习生彭丽霞 文/图

考古范围 筛选6处疑点 由南向北推进

据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介绍,此次活动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在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统一协调的基础上,以福建省水下考古队员为主,包括全国其他地区水下考古专家和水下考古队员共35人,组建2016泉州水下考古重点调查工作队。

工作队副领队、泉州市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张红兴表示,根据泉州沿海水下考古陆地调查成果,从47处古代沉船疑点线索中,筛选出6处最具可能性的沉船疑点,按照由晋江深沪—东海公式埔—惠安小岞三个中心,辐射周边海域,由南向北推进,调查队员将在今后的45天时间里,对541公里海岸线上的可疑点进行重点调查。

首站为何选择晋江?“晋江深沪湾明末清初沉船疑点,是此次调查队将着重调查的水域。”张红兴说,在之前的泉州水下考古陆上调查项目中,晋江虽然只在深沪、金井、东石、英林四个镇进行了重点调查,但发现的沉船疑点就有26处,其中深沪渔民提供的有13处。

如何开展 声呐探测扫描 队员下水探摸

据陈建中介绍,此次重点调查的技术与方法:是根据已经掌握的相关资料,先利用专业物探设备,对遗址分布区进行全范围扫测调查,对所涉海域范围的水下疑点分布情况,进行详尽的测量、记录及甄别;在物探的基础上由水下考古专业人员进入水下,对水下遗址的分布情况、文化内涵开展重点调查工作,摸清水下遗址的基本情况。

张红兴透露,结合前期调查的重要沉船疑点,如晋江深沪湾明末清初沉船疑点、晋江口沉船疑点,考古工作人员将下水展开探测探摸。通过声呐仪器对沉船疑点进行探测扫描成像获取沉船海域水深、海床地貌、沉船疑点的外在特征等信息,“若可能性大、有沉船特征,将安排人员下水探摸确认;若沉船保存良好,且具有保护价值,我们将向上级申报,报请国家文物局审批,再进行考古发掘”。

考古意义 助推“海丝”申遗 保护海洋文化

如今,泉州保存了闻名于世的水密隔舱古船技术、九日山祈风石刻、郑和行香馆等众多“海丝”遗迹,在泉州海域开展的水下考古也发掘了宋代沉船、“郑和四爪铁锚”、清代沉船等“海丝”物证。

远道而来的国家文物局水下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宋建忠表示,泉州多次水下考古发掘了不同时代的船,见证着泉州乃至中国的海上交通史。

泉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出宝阳认为,泉州通过水下考古重点调查,摸清泉州海域水下文化遗产的“家底”,将助推“海丝”申遗,唤醒民众对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

新 闻 背 景

陆地调查历时三年 发现47处新线索

2012年5月18日,泉州水下考古陆地调查工作正式启动。经过三年多的走访调查,泉州沿海水下考古陆地调查报告《泉州海洋文化调查概况》出炉。

泉州市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张红兴介绍,调查分为野外和室内两部分。野外调查始于2012年6月,队员们先后赴晋江、石狮、南安、丰泽、台商投资区、惠安、泉港等地,沿着泉州沿海541公里的海岸线展开调查,共走访了35个镇、街道(乡)的184个村。“地毯式”的调查,也让他们掌握了最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渔民、船长、船工;村民、干部;渔监、渔政、海警、海军……调查中,考古人员走访的各类对象达750多人,新发现古代沉船疑点和文物点共47处,复查古代沉船疑点3处,走访76处古代码头。

泉州沿海究竟有多少沉船,沉船上是否有文物?这一直是市民和专家关心的问题。

宋代青釉碗、青釉罐、庄边窑盏、青釉瓜棱罐,元代青釉双系罐,明代青花碗、德化窑汤匙,清代云龙纹青花碗和清晚期青花碗,还有无法确定年代的青花健身球……此前调查中发现了一批出水和出土文物,主要为陶瓷器、石构件、船板构件、铜器、铁器等。其中陶瓷器最多,器形种类多样,包括碗、罐、盘、碟、壶等。

从年代上判断,这些出水文物最早的为五代,其余大多为宋、元、明、清乃至民国时期;从产地上看,大多来自福建,也有来自江西、浙江,甚至有一些外国瓷。 (张晓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