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增长率从2010年的10.4%下降到2015年的6.9%,2016年上半年同比增长6.7%,经济中高速增长态势已然形成。虽然我国经济运行仍处于合理区间,但对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应保持清醒认识、采取有效举措,不断强化中高速增长的内在机制。
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我国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各种观点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第一类是周期性因素,即国内外经济波动造成增长率下降。我国经济增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拖累。第二类是趋势性因素,即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增长率必然会下降。发展水平越低的国家实现高速增长的可能性越大,这一现象在经济学中被称为后发优势。2015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接近8000美元,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经济总量的盘子做大以后,不大可能继续保持以前的高速增长,而是进入中高速增长这个常态。
其实,在导致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的周期性因素和趋势性因素之外,我国经济还面临一个重要的结构性挑战,即新旧产业更替的挑战。过去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些支柱产业,活力和竞争力明显减弱,而孕育形成中的新兴产业还不足以推动新一轮经济增长,这是当前经济面对下行压力的根本原因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有两大类制造业有力推动了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一类是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主要生产出口品;另一类是集中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资源型重工业,主要生产投资品。近年来,随着劳动成本以及土地、用能等成本持续上涨,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低成本优势快速流失,竞争力明显下降,而一些资源型重工业则饱受产能过剩之苦。
与此同时,一些新兴产业正在快速发展,比如大型机械装备、通信设备、智能机器、电动汽车、旅游和互联网经济等,一些传统行业如家电也在通过产品升级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但从总体来看,处于上升态势的新兴产业还没有强大到足以替代处于下行态势的传统产业,这导致经济动能不足、下行压力加大。因此,保持中高速增长,不能再依靠大规模刺激政策,而要更多依靠深化改革、加强创新,帮助失去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或平稳退出,发展具有竞争新优势的制造业和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这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所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6年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当前,改革的难点突出体现在如何处置僵尸企业。僵尸企业不退出市场,不仅占用大量资源、显著降低资源配置效率,还提高了健康企业发展的成本。可以看到,凡是僵尸企业集中的地方,创新创业就不活跃,新兴产业就难发展。也就是说,僵尸企业不出清,新旧产业更替就很难推进。迎难而上,有力有效处置僵尸企业,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生产率提高,是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稳定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必要步骤。通过这种新陈代谢调整优化经济结构,需要一个过程。对此,既要保持足够的定力和耐心,又要积极推进、全力以赴。(作者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