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升级 私募“外包”服务成金矿

来源:中国证券报
2016-08-04 08:26:48

摆脱“灰色地带”的游走,拥有“正规军”的身份,是私募基金梦寐以求的结果。但随之而来的监管升级却给众多实力偏弱的中小私募造成了不小的压力:要符合监管要求,这些私募需要投入不菲的人力物力。在此背景下,部分私募开始尝试将一些诸如营销、信息披露以及估值核算等常规工作“外包”,而一些企业也盯住这块市场,力图从中挖掘金矿。

以承接私募自营销与信息披露外包业务的易私慕为例,董事金德玮就向记者表示,自己在业务拓展时发现,伴随着监管的精细化、规范化,很多中小私募暂时没有足够的人力和物力去对接,但要合法合规运营,却又必须做好相关的工作,迫切需要专业机构来承揽这一块的业务。“这是一块市场空间很大的蓝海,先行者可以‘跑马圈地’。”金德玮说。

淘金“苦活儿”

中国基金业协会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底,基金业协会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4094家。已备案私募基金32355只,认缴规模6.83万亿元,实缴规模5.58万亿元。私募基金从业人员40.25万人。私募基金行业依旧在高速扩张。

数据同时显示,截至2016年6月底,按正在管理运行的基金总规模划分,管理规模在20-50亿元的私募基金管理人367家,管理规模在50-100亿元的134家,管理规模100亿元以上的117家。这意味着,2.4万家私募基金里,绝大部分都是中小私募。而从中国证券报记者调查情况来看,许多私募基本上就是几个投资经理的合伙,他们虽然擅长于市场投资,但却对私募基金运营的法律法规、信息披露、市场拓展等众多常规性工作不甚了解。

“对于很多中小私募来说,包括信息披露、营销推广之类的,都是‘苦活儿’,专门为这些工作养一些员工,成本显得有点高昂,但如果不做好这类工作,不仅影响发展前景,还有可能会出现不合法、不合规的情况,危及生存。”金德玮说,“我们也是发现了私募基金的这类需求,才果断切入到这个行业中。这是个尚未被挖掘的蓝海。”

记者登陆易私慕的官网后发现,已经有多达250家的私募基金采用了该公司的“外包”服务,即通过该公司搭建了符合法规的私募基金官网,并拥有了自己相对独立的自营销与信息披露建设平台。其中,不乏一些知名的私募基金。金德玮则向记者表示,去年部分私募因为信息披露不完善而引发的投资者风波,让越来越多的私募意识到,信息披露工作的建设和完善迫在眉睫,监管层也有意识地推动私募基金这方面的工作,这导致越来越多的私募基金开始成为自己的客户。

专业分工的方向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私募“外包”业务热度正在升温,但却很难找到一家公司能够承接所有的“外包”需求。这或许表明,虽然私募“外包”业务仍是一片蓝海,但专业化分工、细分领域的精耕细作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某私募基金的总经理就向记者表示,私募基金业务外包可以控制成本,抚去繁杂,专注投资,提升价值,因为对于私募基金来说,系统建设成本和中后台人员成本压力大。但从“外包”市场来看,要想一揽子承接下私募基金的所有系统建设和营销推广、信息披露、估值核算等“外包”需求,需要相关企业投入巨量资金来搭建平台,这对于大多数“外包”企业来说是难以承受的。因此,从中短期来看,以专业化分工为主的“外包”或成为主流,但不排除在市场蛋糕切分完毕后,市场的自发洗牌而出现可以承接全业务的“外包”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