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宁8月3日电(记者 王大千)记者2日从青海省科技厅了解到,青海省以政策、项目等引领柴达木盆地的资源开发企业把关键技术成果转化为专利产品,探索出了一条“专利强企”降低产业风险的路子,也有效提高了我国锂、镁、钾等资源的产业竞争力。
地处青海高原腹地的柴达木盆地富含钾、钠、镁、锂等矿产资源,其中,总面积5856平方公里的察尔汗盐湖是我国最大的钾镁盐矿床,各类资源总量达601亿吨。多年来,以西部矿业、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在部分行业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基础和知识产权基础。
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钾肥生产企业。早在2001年,企业承担的“利用光卤石生产氯化钾的方法”就获得了中国专利金奖。此后,企业发明专利“固体钾矿的浸泡式溶解转化方法”相关技术使察尔汗盐湖长期以来不能利用的零星低品位固体钾盐变成可采资源,钾矿可采品位由8%降低到2%,由此新增钾盐经济基础储量1.37亿吨,相当于“再造一个察尔汗盐湖”,此项研究专利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科技攻关过程中,企业申请发明专利37项、实用新型专利36项,已经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有11项、实用新型专利27项。而专利技术的运用不断壮大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我国钾肥自给率由2000年的7.7%左右提升至2013年的56.4%以上,不仅打破了国内钾肥市场的国外垄断,还成为“世界价格洼地”。
青海省科技厅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处处长张海满介绍,近5年来,柴达木盆地的重点企业积极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火炬计划等项目,多项技术列入国家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目录,企业在此过程中也形成重专利技术、抓专利运用的共识。“十三五”期间,青海省科技、专利等相关部门将想方设法鼓励更多企业走“专利强企”之路,带动柴达木“聚宝盆”资源开发利用实现产业化、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