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净利润下滑超三成 中概股低迷引担忧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16-08-01 20:42:00

与美国科技巨头相比,国内的互联网巨头日子有点不好过。

7月29日,百度发布了2016年第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公司总营收为人民币182.64亿元,同比增长10.2%,而在2015年第二季度时,营收为同比增长16.3%(不计入“去哪儿”)。净利润为人民币24.14亿元,同比下滑34.1%,低于分析师预期。

百度业绩乏力,阿里虽然业绩增长强劲,但股价低迷。不过,在港上市的腾讯业绩和股价均表现不凡。该公司财报显示,2016年第一季度腾讯营收达319.95亿元(49.52亿美元),营收规模已超过百度一倍,净利润为91.83亿元(14.21亿美元),超过阿里和百度之和。今年以来,腾讯股价累计涨幅近四成。

弗若斯特沙利文大中华区总裁王昕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从宏观经济和产业发展趋势看,中国概念股的估值泡沫与对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担忧,影响了近期大部分上市公司股价,导致大幅度下跌。

巨头的烦恼

“我们对整个平台都实施了更为严格的管理,而对于医疗广告业务的规范尤为注意;我们也对金融服务广告业务实施了非常严格的管理。我们要求所有合作伙伴注册企业账户,并且具有提供线上内容的许可。” 百度首席财务官李昕晢7月29日在电话会议中说到。

路透社报道认为,百度乏力的业绩是受魏则西事件影响。今年5月份,身患癌症的魏则西因相信了位于百度搜索竞价排名靠前的医院而延误了治疗,由此引发了网友的集体声讨。其后的百度仍然诸事不利。一周前,百度又因夜间推广赌博网站链接而被监管调查,面临着被罚款的风险。而就在近日,百度出售其在线视频平台爱奇艺的计划失败,这也意味着其剥离亏损业务受到阻碍。

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对外表示,互联网正在进入下一幕——人工智能,这对百度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机遇。将更好地服务用户,与客户和合作伙伴合作,用技术改变世界。

对此,王昕认为,向移动互联转型后,百度公司在百度糯米、百度外卖等搜索之外的业务上投入巨大,其投资回报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得以实现。

相较于业绩下滑的百度,阿里巴巴在今年5月份公开的财报要好看很多。数据显示,阿里巴巴2016财年第四季度收入同比增长39%,旗下中国零售平台的季度收入达183.4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增长41%。阿里巴巴的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业务等业务季度收入达到10.6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5%,成为继亚马逊和微软之后的全球第三大云计算服务商。

然而,出色的财报表现并没有助推股价。今年6月初,彭博社曾报道称,市场对阿里巴巴的做空在月初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为1.24亿股。在阿里2014年上市后的几个月里,其股价比IPO价格上涨了75%,然而在28日收盘时,其股价为83.12美元,仅高于IPO价格的20%左右。

在阿里公布其2016财年财报中显示,其正在接受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调查,调查主要内容为“双11”购物节运营数据披露状况、物流公司菜鸟网络的会计操作等信息。对此,阿里巴巴新闻发言人公开表态说,公司将会积极主动沟通,以让外国投资者、监管机构以及竞争对手更好地理解阿里巴巴。但一些投资银行和机构认为,此次调查对阿里巴巴实际产生的影响很小。

美股分析人士认为,阿里巴巴在全球的竞争对手是亚马逊,未来的战略集中在全球化、村淘和云计算大数据三个领域。但是,由于投资布局众多,阿里巴巴如何整合内部资源,发挥最大效应将是未来面临的挑战。

中概股神话难现

不仅是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的其他中国公司也都遭遇了做空的“噩梦”,彭博社报道称,继6月初做空阿里巴巴之后,做空者又于六月中旬对京东股票的兴趣达到了历史高峰,从4月底的2200万股提升到6月中旬的5000万股,而此前京东的股价刚刚翻了一番。

除此之外,唯品会和当当网的股价也在大幅下跌。唯品会的股价从去年11月的峰值以来蒸发掉将近一半的价值,当当网则从今年4月中旬的7.69降至5月中旬的5.31,直到今日才升至6.21,但仍比最高值下跌了近20%。

“在美国,空头们常常借力打力,刻意营造市场恐慌情绪,让投资者和市场来帮自己砸盘。由于多数投资者的知识缺陷、信息缺陷,市场很容易出现跟风的羊群效应。”王昕解释道,投资逻辑的差异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投资逻辑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理念的差异、认知的差异、发展的差异、监管的差异、信息获取的不同五方面。例如美国人追捧的科技是那种可以改变世界的科技,中国人看重科技更多是相对于传统行业而言的。”

但也有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大陆大幅缩减国内新股发行的数量,严管借壳上市,让中概股回国上市无门,这使得美国市场对中概股公司渐渐丧失信心。

欢聚时代、陌陌、世纪互联等公司股价均受中概股回归遇阻的重创。雷军系的欢聚时代和世纪互联直接暂停了私有化计划。自此,欢聚时代的股价不断刷新近一年来的低点。7月29日,欢聚时代收盘价格为不到40美元,与近一年的最高点80.6美元相比,股价惨遭腰斩。

对于后续是否还会回归,上述三家公司相关人士都未给出回应。或许,从资本市场的宠儿到弃儿,它们还需要时间去适应,在等待监管开闸的日子里,除了做大做强自己的业绩也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