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1日讯 今日,国家统计局公布7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9%,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微低于临界点。而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7月录得50.6,超过6月2个百分点,显示制造业运行恢复增长,这是2015年2月以来首次录得增长。
7月份制造业PMI为49.9%,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微低于临界点,近期走势波动较小,总体平稳。本月回落主要原因:一是受超强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强降雨席卷我国大部分省市,特别是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洪涝灾害严重,对相关地区的生产、运输等造成较大影响。本月生产指数为52.1%,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其中江苏、安徽、湖北、河北等地的生产指数回落幅度较大。二是市场需求增速放缓,扩张动力仍显不足。1-6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9.0%,比1-5月份回落0.6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增速继续回落,由1-5月份的3.9%回落到1-6月份的2.8%。本月新订单指数为50.4%,低于上月0.1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回落。三是一些传统行业继续化解产能,压缩生产。高耗能行业PMI为47.7%,比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下行。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持续处于收缩区间。
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1.2%,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持续高于临界点;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48.9%和46.9%,比上月下降0.2和0.5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回落,这也是本月PMI回落的主要因素。
尽管PMI微幅回落,但一些积极因素仍在不断积累。一是高技术制造业PMI为53.2%,比上月上升1.9个百分点,为今年以来的新高,高技术制造业在结构转型中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二是反映资金紧张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的企业比重为42.1%和38.1%,分别比上月下降0.7和1.2个百分点,企业融资难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的矛盾有所缓解。三是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5.3%,比上月提高1.9个百分点,表明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有所增强。
7月财新中国制造业PMI升至50.6 超6月2个百分点
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7月录得50.6,超过6月2个百分点,显示制造业运行恢复增长,这是2015年2月以来首次录得增长。这一趋势与国家统计局制造业PMI出现背离。
7月推动财新中国制造业PMI上升的动力是新业务总量恢复增长,为今年3月以来首次。受访厂商反映,新产品问世、营销策略改善,促进了新业务增长。数据显示,新业务增长主要来自内需的转强,出口销售则出现轻微下降。
由于新接业务总量增加,厂商4个月来首次增加产出,创下两年来最高纪录。
虽然新订单回升,但月内制造商继续压缩用工。受访厂商称,减少用工主要是为了降低成本和提升生产效率。
7月用工收缩率虽然已放缓至6个月来最小。用工收缩而新业务增加,共同导致积压工作量连续第五个月上升,并创下2011年3月以来最显著增幅。
6月轻微下降后,中国制造业的平均投入成本7月出现回升,且增幅为2013年9月以来第二大涨幅(仅次于2016年4月)。据受访厂商反映,原料尤其是金属涨价,加剧了成本负担。因此,月内厂商相应上调产品出厂价格,加价幅度明显。
财新智库莫尼塔宏观研究主管钟正生表示,进入下半年,中国经济企稳迹象初现端倪,这源于积极的财政政策陆续落地。但经济下行压力仍存,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支持不能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