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初,央行下发《征信机构监管指引》引发关注,在业内人士看来,《指引》的下发,有利于规范征信机构的发展。近日,记者多方获悉,目前央行及各地分支机构暂不接收个人征信牌照的申请。
一家已经提交申请的机构负责人透露,估计目前全国已有上百家机构提交申请,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但央行可能想缓一缓。”
另一方面,首批个人征信牌照仍未下发。业内人士认为,这或与征信“独立第三方原则”不无关系,因为在等待发牌的8家入围机构中,有超过一半同时也从事放贷业务。
放贷机构能否从事征信业务,是业内争议的焦点。
暂不接收新的个人征信牌照申请
记者了解到,个人征信牌照申请材料由央行各地分支机构统一收集,按批报给央行总部,已于2014年7月上报了第一批。
当时全国共有20家机构申请,其中北京8家。最终芝麻信用等8家机构入围,之后各地的机构积极进行第二批申请。
知情人士透露,上海的机构没有申请第一批,在第二批申请中,央行上海分支机构分别于2015年7月、2015年10月至11月两次报给央行总部,第一次7家,第二次4家。
具体而言,第一次申请机构包括上海资信公司、算话征信、复星、均瑶、京东等7家机构;第二次包括万达快钱、外滩海纳、亿微数据等4家机构。
不过,12月初《征信机构监管指引》下发后不久,央行及各地分支机构暂不接收新的申请。
多位业内人士透露,最近机构向当地央行分支机构提交个人征信牌照申请材料,得到回复称不再接收新的申请,且央行分支机构也没有向央行总部上报申请材料。
上述已经提交申请的机构负责人还表示,跟当地央行分支机构沟通后得知,需等首批个人征信牌照下发后,才能较快落实第二批申请。
放贷机构兼营征信业务引争议
2015年1月初,央行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芝麻信用等8家机构入围,后来又完成了两次验收工作。
在等待发牌的8家入围机构中,有超过一半同时也从事放贷业务。这与征信定义的“从放贷人那里采集借款人信息”原则相悖,不过《征信机构监管指引》并未涉及“独立第三方原则”。
“如果你是放贷机构的征信板块,其他放贷机构就不愿意给你提供数据。”某家已经提交申请的传统征信机构负责人坦言,由于缺乏数据,放贷机构的征信业务可能较难发展起来。
其次,按照国际惯例,从事征信业务短期并不盈利,一般需要投入5年,最终可能只能留下1至3家机构。因此,放贷机构最终很可能会放弃征信业务,而选择放贷业务。
最后,如果监管发牌给放贷机构的征信板块,那么其他相似的放贷机构,比如银行、互联网金融公司等,也会去申请牌照,形成跟风效应。
对此,某家入围机构相关负责人认为,大型放贷机构确实不会提供数据给其他放贷机构的征信板块,例如运营商、银联、银行等;但是对于很多中小型放贷机构而言,更多从实用性角度出发,可能会提供数据;而且,对于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公司,因其庞大的布局,能够支撑其体系内的征信系统。
上述入围机构相关负责人也认同征信业务变现能力有限,大多数机构从事征信还不如从事放贷等金融业务。
至于是否给放贷机构发牌,他表示,这需要看监管的想法,即使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因为阿里、腾讯等只能拥有部分的金融数据,传统征信机构的空间也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