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冷”孰“热”?

作者:姚以镜 来源:国际金融报
2016-01-04 02:06:00
分享

孰“冷”孰“热”?

柏可林 摄

  2015年,虽然理财收益普遍下降,但新老理财方式的表现却大相径庭。可以说传统理财方式收益的下降也是促使P2P等新型理财方式火爆的一大原因。

  P2P最火

  P2P理财无疑是2015年最火的理财方式。据网贷之家统计,截至2015年11月,P2P网贷平台数量(含问题平台)共有3769家,较上年增加139.3%。此外,截至2015年11月,P2P网贷全年成交量突破万亿元。

  但即使如此,有很多人还是不愿意碰P2P产品。“收益再大,我的客户也不会愿意去买P2P的产品。接二连三出事,很多人都不放心。”

  因此,P2P的监管细则出炉成了万众期待的事情。去年12月28日,国务院正式公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这是继今年国务院和人民银行等十部委公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之后,正式出台对网贷行业监管的细则,其中十二项禁令也为网贷设定了底线。

  值得一提的是,细则还首提了“合格投资人”,除了平台本身的规范,为其中的重要参与者,出借人的权益和教育不容忽视。

  但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既要满足监管要求合规操作,又要保持现有业务快速发展速度,突然感觉自己一下子陷入两难境地。”一家P2P机构负责人向《国际金融报》记者感慨,为了保持业务快速增长,不少P2P机构或多或少会涉足自融、拆标、资金池、设立虚假投资标的等业务,但这都是《办法》所不允许的。

  “目前,要同时满足合规操作与业务快速增长,P2P机构得在资产端另辟蹊径。”他指出。

  据悉,在《办法》出台前,不少P2P机构已经闻风而动,开始在资产端变革方面做文章。目前有两种方式比较流行,一是P2P机构与产业公司合作挖掘各行各业上下游产业链所存在的垫资、融资机会,通过资产证券化设计成P2P产品销售壮大规模;二是干脆“去P2P化”,转型成互联网综合金融理财服务平台。

  不过,P2P机构在资产端的突围变革,绝非坦途。究其原因,在资产荒情况下,P2P机构想要获得优质资产,同样异常艰辛。

  “P2P资产端争夺战已经打响。”上述P2P负责人直言,在日益严格的合规操作压力下,若P2P机构不做出资产端变革,很容易陷入业务增长停滞,最终被市场淘汰,可见,2016年的P2P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洗牌。

  银行理财受冷

  与P2P的火热相反,最传统稳妥的银行理财在五次降息之后,收益率不断下降。用“坎坷”二字来形容过去一年的银行理财业务,一点也不为过。即使到了年末倒计时阶段,银行的揽储大战却略显冷清。《国际金融报》记者多方了解,不仅理财产品的年末效应迟迟未现,就连价格较高的大额资金都被银行拒绝,部分银行定存利率不升反降,甚至有银行出现卸存款以降低明年的揽储压力。

  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去年12月19日-25日发售的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34%,较前一周下降0.03个百分点。

  银率网分析师认为,经济基本面表现不佳、优质资产比以往更加匮乏、央行货币政策维持适度宽松这三个主要因素中期内不太可能发生大的变化。从中期趋势来看,跌幅收窄、跌势不变,2016年上半年,平均预期收益有可能进一步下滑至4%一线。

  不过,地方银行的理财产品优势较大,在区域性银行中,长三角地区的银行整体表现最为优异。从南京银行、江苏银行、杭州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可以看出,理财产品数量大且种类丰富,结构性产品、净值型产品均有涉猎,且设计巧妙。在产品设计端明显领先大多数地区的同时也展现该地区在深厚的专业人才储备和极强的研发创新能力。其中,南京银行与江苏银行在综合理财能力上更是稳稳占据了区域性银行排名前两位,领先大多数全国性银行。“我为了买区域性银行的理财产品,已经办了很多不同的银行卡了。”梁音笑着告诉记者。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