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病”如何治理,京津冀如何协同发展,昨天,市政协召开议政性常委会,围绕市“十三五”规划进行协商议政。有委员提出,尽快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合并,打造中央政务服务区和首都历史文化精华区。
核心城区应控制开发强度
新旧建筑并存,饱受“大城市病”困扰的北京,如何进行老城重组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市政协委员孔繁峙认为,老城的发展方向就是保护,行政副中心的发展方向就是建设。“老城体现的是民族历史传统,新城体现高度现代化。”他说。
为此,政协委员建议,在四类功能区划分的基础上,重新梳理并细化每个区县的功能定位,明确与区县功能相匹配的区域规划和发展重点。以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功能为依据,完善针对不同类别区县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将功能落实情况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同时,政协委员提出,尽快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合并,打造中央政务服务区和首都历史文化精华区,在该区域内系统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环境建设、古都风貌保护、居民生活改善计划,增强“四个服务”能力;控制核心城区开发强度,着力推进内涵集约发展,高水平打造首都国际交往窗口和科技创新核心区;优化其他城区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发展质量,建设功能疏解和转型升级典范区,为首都核心功能提供更多承载空间。
行政副中心避免功能聚集
对于行政副中心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区位、交通等基础条件,功能不要过于集中,避免走中心城区功能聚集的老路。同时要引导新城和小城镇发展,立足资源环境条件,依托重大产业项目,带动新城加快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完善新城综合服务功能,在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上给予充分的倾斜;要统筹推进通州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大兴、平谷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大兴西红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等改革试点工作。
委员还建议,要实行严格的建设审批制度,引导并有效控制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的建设规模;严控新建大规模商业类住宅开发项目和大型公建项目,严格限制教育、医疗、行政办公、商业等大型服务设施的新建和扩建,坚决制止绿化隔离地区、生态通风廊道等重要生态地区和重要节点的商业性开发。
五环内腾退土地禁商业开发
近年,北京已经关停并转移了不少企业,也腾出了一些空间。据了解,自2013年启动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以来,至去年底全市累计退出680家企业,今年上半年又退出185家,预计今年底完成1000家的任务,到2016年全面完成1200家退出的任务。
但政协委员发现,北京也存在着原有企业迁走后,新的企业不仅效益不高、技术水平不高,且聚集了很多人口的问题。市政协常委王力丁建议,要统筹搬迁疏解与腾退空间的管理使用,从严控制、管理和利用好腾退出的空间、土地。
五环内的腾退土地应禁止进行商业开发,优先用于公共绿地、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文化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而五环至六环的腾退土地则应限制进行商业开发,严格按照新修改的城市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要求,根据土地用途和首都新增产业禁限目录适度开发利用。同时,腾退出的合法建筑除用于改善公共服务、提升生活服务业品质外,可按照统一规范的准入标准,适量发展聚人少的高精尖业态,对于腾退出的违规建筑,应坚决拆除。
其他亮点
经济增速:“十三五”GDP年均增速6.5%
在设定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问题上,委员们建议,按照中央作出的中高速发展要求,考虑到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带来的影响,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确保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十年翻一番目标的实现、保证比较充分的就业出发,将“十三五”时期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设定在6.5%左右为宜。同时,把绿色GDP作为“十三五”规划的重要指标,把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指标。
交通疏堵:建立机动车存量退出机制
针对交通拥堵这一“城市病”,政协委员建议借鉴历史上的经验教训,通过提高外围交通畅通度,缓解对市域交通压力的能力,特别是借助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缓解北京中心城的交通拥堵。有政协委员建议,一方面要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另一方面要尽快研究、规划、建设北京大外环货运通道,解决过境公路交通压力和环境污染问题,开工建设京秦高速公路北京段、大广高速六环至黄垡桥段拓宽改造,并以环京津贫困地区为重点,实施农村公路提级和危桥改造工程,建议近期抓紧推进一批需要规划对接的公路项目。
对于北京市内交通拥堵的问题,市政协委员郑实提出,应强化经济杠杆作用,通过提高用车成本控制小汽车增长和过度使用,并建立存量退出机制,减少净增长,使交通主导模式实现从“汽车城市”向“公交城市”的转变。
人口调控:出台居住证控制进京指标
据了解,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曾明确,到2020年北京全市常住人口要力争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其中城六区常住人口在2014年基础上每年降低2至3个百分点,争取到2020年下降15个百分点左右。
各区县制定各自的人口调控方案,把人口疏解任务逐项落实到需要搬迁的企业、机构和项目,落实到每项具体行动和措施,确保在完成城六区人口减量任务的同时,全市总人口不突破2300万。对于人口调控,从首都实际出发出台居住证制度,控制进京指标。
而针对目前首都中心城区失序扩张与卫星城“有城无业”形成鲜明对比的现象,要争取实现每个郊区县都有一定数量的优质中学、高等院校和三级甲等医院,增强郊区就业、就医、就学的水平,把当地群众的这些需求留在当地,同时吸引中心城区人口到郊区发展和居住;按照“职住合一”思路,探索“职住双疏解”新路径,在疏解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工作岗位的同时,统筹研究和推动有关人员生活居住地的转移。
教育均衡: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同级同酬
有委员建议,应运用政策杠杆保证义务教育经费均衡投入,缩小区域间和校际间在办学基本设施建设上的差异;在城六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在十个郊区县优先建设一批优质小学、中学。
建议试行校长职级制和年薪制,全市范围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同级同酬,科学规划和实施校长的流动;提高教师准入门槛,完善教师资格考试制度,采取相应政策吸引本市非师范类毕业生进入教师队伍,并建立新聘任教师见习期制度。
此外,应重视和鼓励发展优质民办教育,逐步建立公办学校保障就学机会公平、民办学校满足择校需求的新格局。
本版文/本报记者 董鑫
图示制作/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