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中英互动撬动大国格局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5-10-21 08:12:55

  本报特约评论员

  今日社评

  中国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从资本匮乏国家成为资本富余国家,需要更加安全可靠的投资地,英国恰好为中国资本“走出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国家利益与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中英关系的强大纽带,这是一个老牌强国顺应时势,与一个新兴强国携手塑造世界秩序的尝试与努力。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开启了为期四天的对英国事访问,受到了英国豪华的国宾待遇,这既是十年来中国国家主席首次对英国的国事访问,也是中英关系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象征。习近平主席不仅与英国王室和政府首脑有密切的互动,而且也将见证签署中英之间众多的经贸合作“大单”。昔日的大英帝国曾经是现代世界秩序的奠基者,英国对华政策的转变也折射出当下世界秩序的转型,中英关系的紧密互动必然会撬动大国政治格局。

  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曾指出英国是具有全球影响的国家,这一判断可谓精准。英国不仅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也是全球金融市场的中心,中英关系不仅是大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构建大国外交的关键一环。金秋时节,习近平主席先后对美国和英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彰显了中国在全球秩序变革与治理的核心地位。英国对华政策在最近两年的根本性调整,既是英国实用主义外交政策的集中体现,也是英国顺应国际格局变迁而做出的“应时之变”。

  英国对华政策体现了强烈的金融重心,尤其是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主导了对华政策的调整。在中英关系因卡梅伦会见达赖而陷入“冰期”之后,奥斯本及其伦敦的财金高官率先开启了“融冰之旅”,奥斯本也承认对华政策的调整是具有“冒险精神”的,但是他坚信这一政策可以实现英国的国家利益。中英关系迅速回暖,除了奥斯本等人的努力之外,更缘于中英之间核心利益的交融,发展战略的“叠合”。英国政府提出了“北方经济引擎”的战略,重新振兴曼彻斯特、利物浦等传统工业中心,但需要大笔的资本。

  中国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从资本匮乏国家成为资本富余国家,需要更加安全可靠的投资地,英国恰好为中国资本“走出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国家利益与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中英关系的强大纽带,因此,不能将英国对华友好视为简单的投机主义做法,毋宁说是一个老牌强国顺应时势,与一个新兴强国携手塑造世界秩序的尝试与努力。

  于中国而言,已经进入近代融入国家体系以来的最佳站位,但是在国家治理、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问题上还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与借鉴。英国开启的工业革命不仅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也改变了国家治理的方式。正因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新塑造,权力与市场的边界得以厘定,英国成为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持续发展的国家,三四百年来,英国通过渐进性的试验与改革,探索出一条通向现代文明的道路。中国也在尝试与摸索持续繁荣与稳定之路,经济处于转型与升级的关键节点,三十多年来的高速增长,尤其是加入WTO以来的快速崛起,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家。从贸易国家向金融国家的转型是中国经济革命的关键所在,而英国虽然不复大英帝国的荣耀,但是伦敦金融城依然高居全球金融体系的塔尖。

  最近几年,中英之间的金融合作可以说一日千里,伦敦金融城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强有力支点,也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核心,而人民币国际化无疑也会巩固伦敦金融城的地位和优势。今年三月份英国率先加入亚投行,是中英金融合作的“神来之笔”,当然也让美国醋意大发,指责英国对华“绥靖”。70多年前,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让英国和平地把经济和金融霸权转移到了美国,似乎也没有关注过英国的感受。

  中国的大国外交不仅包括一带一路倡议,也包括与发达国家和市场之间的密切互动。中国要提升国际地位不能仅仅依靠GDP,更需要高精尖的技术、卓有成效的金融市场,这些稀缺性的资源需要从发达国家和市场获得。中英之间的合作远远超过了经济的范畴,而具有了战略意义,英国提出了打造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也愿意成为中国在西方的“最好伙伴”,这与中国提出的“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的理念不谋而合。中英关系不仅是两个大国之间的合作,也是两种文明之间的“包容互鉴”,当然前提是平等相待,消除傲慢与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