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利率市场化提速 银行牌照红利渐失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期在基层调研了解到,随着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利率市场化等改革加快推进,“利差保护时代”将成为历史,银行业金融机构“牌照红利”逐渐消失,民营银行、互联网金融等新金融业态的成长,促使银行业开始从过去的“喂食保护”向市场竞争转型,新一轮银行兼并重组序幕即将拉开。
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速
去年底以来,我国金融改革步伐加快,特别是非对称性降息、降准等针对银行业的一系列措施接连出台。业内人士认为,存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1.5倍后,银行没有直接跟进“一浮到顶”,说明存款利率基本上已找到市场平衡点,利率市场化改革已接近尾声,预计今年年内央行有望完成利率市场化。
泉州银行行长林阳发说,去年底以来的几次降息大部分是非对称性降息,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上限由基准利率的1.1倍分别调整为1.2倍、1.3倍和1.5倍;同时,取消了5年期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央行还推出了大额存单,这些都很明显为利率市场化“打前站”。
央行4次降准时间间隔短、力度大更是超出市场预期。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泉州市分行副行长郭志鹏说,存款准备金率普降配套的定向降准更值得关注,央行对“三农”贷款占比较高、对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较高的金融机构实行额外降准。“这几次降准抓住了实体企业融资的薄弱环节,对小微企业和‘三农’进行额外支持,表明货币政策更加‘精确制导’。”
货币政策调整正在推动银行信贷资金向实体经济“输血”,与此同时,银行业本身制度建设也在加快,存款保险条例、存款统计口径调整、存贷比监管指标取消等举措让银行业更“强身健体”,民营银行陆续获批开业则起到“鲶鱼效应”,将使得整个银行业转型升级加快。
今年1月开始央行调整存款统计口径,将原属于同业存款项下的存款纳入各项存款范围。同业存款纳入一般性存款,能够扩大存贷比计算时的分母,降低银行的存贷比,增加银行的资金投放,增加市场流动性,实体经济将最终受益。
5月1日实行的存款保险条例则为金融市场化“上保险”。福建一家村镇银行董事长说,存款保险制度是利率市场化的基础,经过20多年的酝酿终于顺利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在保险费率上综合考虑风险管理、规模大小、经营状况等,对于各家银行来说,今后的经营要更加注重专业性、特色化,不能同质化追求存款规模。这有利于培育多元金融市场,形成长短互补、高低搭配的金融格局。
取消存贷比监管指标则有利于减少通道业务,使银行业务更加合规。湖北一家金融机构负责人说,过去受严格的存贷比指标考核,银行大量的信贷资源无法通过正常的信贷渠道发放,借道信托、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形成表外融资,成为监管的盲区,暗藏系统性风险。存贷比监管指标取消后,将推动减少通道业务环节,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促进银行信贷结构调整。
银行业还在探索混合所有制、员工持股计划、资产证券化等改革,在制度逐渐完善之时,民营银行陆续开业则为行业带来“新鲜血液”。5月27日,浙江网商银行开业,这是继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天津金城银行和上海华瑞银行之后,第5家正式营业的民营银行。
工商银行莆田分行行长陈建愉认为,民营银行虽体量很小,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金融格局,但它们都是现有金融市场的有益补充,特别是在互联网金融方面理念超前。民营银行打通了社会资本进入银行的投资渠道,信贷资源将倾斜于民营企业,根据其需求设计更合适的金融产品。民营银行的经营理念将对大银行产生冲击,起到“鲶鱼效应”,不断促进整个银行业理念的提升。
银行牌照红利将消失
随着我国经济增速区间的下移,银行业过去十多年“跑马圈地、高歌猛进”的时代已经结束。业内人士认为,未来银行牌照红利将消失,同质化经营局面将被打破,互联网业务模式将取代传统模式,更多商业银行将“走出去”,银行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将带来行业的洗牌。
福建一家城商行董事长说,过去银行牌照很值钱,在审批制和利差保护的背景下,银行牌照红利让大家“闭着眼睛都可以赚钱”。现在银行牌照放开了,国家将推动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成熟一家,批准一家,且不设限额,这意味着将来银行牌照红利将消失。
未来银行同质化经营的局面将被打破,互联网业务模式将取代传统银行模式。建设银行福州城东支行行长杨达远说,商业银行经营方向将变得更加多元化,分化局面将会出现。过去银行是单一产品定价,以后将是“套餐制”定价,对客户综合贡献度能力提升。将来能够生存下来的银行一定是要么综合服务能力很强,要么在筹资、融资、支付结算等某个领域做得很强,银行业将告别“千人一面”的局面。
恒丰银行相关负责人说,未来互联网金融模式将异军突起,以更高效、更简洁的手段为客户服务。银行业务模式也将因此发生显著的变化,原来必须通过营业网点、工作人员来传递金融服务给消费者,将来就可以不用面对面。新的业务模式将把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随着我国扩大对外投资,人民币跨境流动也加大,银行也将适应这种趋势,跟着客户的脚步‘走出去’”。兴业银行相关负责人说,以前银行只在境内就可以发展得很好,将来必须境内境外结合,融入国际化进程。
一些基层银行负责人认为,在经济新、旧常态交替过程中,银行经营将面临两个主要困难:一是不良资产风险防控的压力不断上升;二是传统盈利空间受到“两头挤压”。因此,未来几年内,银行业必将迎来“丛林法则”,进入兼并重组的阶段,市场竞争加剧。
传统模式束缚银行手脚
对于即将到来的市场化浪潮,很多基层金融机构负责人已有预期并做好应对准备。他们担忧的是与市场化不相适应的业务模式、监管方式、社会环境等。他们说,过去银行是“被关在笼子里喂食”,利率市场化等于取消喂食,那么与之相配套的“笼子”也要打开。
一些金融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从国内金融市场来看,银行在金融行业竞争中综合化经营所受制约比较多。新形势下,金融机构集团化、综合化需要进一步深化,可以鼓励各类交叉性、跨行业、跨市场的金融创新。
管理体制计划色彩浓厚也束缚银行“手脚”。福建一家金融机构负责人说,一些“计划经济”色彩较浓的管理模式,比如银行业贷款规模调控,严重制约银行的发展,打乱银行正常的经营节奏。银行贷款规模被管住了,结果导致影子银行大发展,表外业务快速膨胀。承兑汇票原来是支付工具,现在变成融资工具,很多都没有真实的贸易背景。
管理部门的“窗口指导”也经常让商业银行没法按照市场规律进行正常资金定价。江苏一些基层银行举例,从3月1日起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3倍,此后部分银行马上将存款利率提高至浮动区间上限。后来它们受到有关部门的“窗口指导”,要求将存款利率上浮程度从30%下调到20%,一些银行第二天不得不收回公告将利率上浮程度调回至20%。
华夏银行广州分行相关负责人说,我国金融环境尚不成熟、法律制度不健全也制约金融改革措施的落地和实施。譬如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清晰,企业财务状况不透明,为银行评估风险带来很多困难,也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率出现上升。
福州农商银行董事长张永良说,经济新常态下,部分企业经营陷入困难,一些企业家诚信破产,恶意拖欠银行贷款。有些地方存在地方保护意识,维护所在地企业的利益,对企业逃废债缺乏管理。还有一些企业倒闭后牵涉到众多债权人,有的地方出于社会稳定的需要,硬压银行背负损失。
创造规范化竞争环境
基层金融机构负责人和有关专家建议,当前,利率市场化正在加快推进,银行业发展已到了关键时期,为应对将来可能出现的兼并重组,当前亟需给银行业“开笼”,创造更加市场化、法制化、规范化的竞争环境。
首先,建议给国内银行业松绑,开放综合金融服务。一方面,客户对综合金融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国内商业银行并不能提供综合服务;另一方面,外资银行基本上都是综合服务提供商,在国际竞争中更具竞争力。这导致顶级的国内客户都流向外资银行,他们的金融需求包含存贷款、家族信托、IPO等综合服务。
其次,改变过去的机构监管为功能监管。目前我国金融监管还是机构监管的模式,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各归不同部门监管。随着金融机构集团化、综合化经营的深化,如果还是坚持过去模式,不仅容易造成重复监管、监管不一致以及监管套利等现象,而且容易形成监管真空,潜藏较大的风险隐患。建议将机构监管变成功能监管,做什么业务接受什么监管。
第三,减少计划管理模式对银行经营的影响。一些基层银行负责人表示,现在一些计划管理模式比如贷款规模管理和“窗口指导”,严重阻碍了银行的市场经营行为。当利率价格逐渐放开的时候,如果还过多控制规模,意味着“控制数量的同时放开价格”,长此以往只会导致银行体系内融资成本不断升高,官方、市场二元利率体系问题难以根治。
第四,完善宏观制度,为加快金融改革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一些基层银行负责人建议,整个社会对银行业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能把企业经营困难责任都推到银行,应该肯定银行业为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应该尽快建立全面的社会诚信制度,对当前普遍存在的逃废债问题要坚决打击,不能以影响社会稳定为由让银行最后“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