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招季"山寨"银行招聘横行 考试培训天价"搭车"

作者:张歆 来源:证券日报
2015-10-20 13:59:33

  银行的校园招聘正进行得风声水起。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有40家银行启动了2016年校园招聘,包括政策性银行、国有大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农商行等。

  银行岗位的“一席难求”自然加速火爆了稳赚不赔的培训市场。《证券日报》记者发现,很多培训机构都拿出了所谓“真题”来吸引学员,甚至承诺“不通过就退费”。不过,“金饭碗”对应的培训价格自然不菲,多个机构都为为期数日或十数日的课程开出了数万元的价码,而所谓的退费通常也并非全额退款。此外,很多“山寨银行”的招聘也趁着校招季的火爆而鱼目混珠,部分公司在招揽驻场银行工作人员时以银行自居,但其员工的工作稳定性显然与银行员工不可同日而语。

  山寨版招聘高薪诱惑

  本报记者在百度上输入关键词“银行招聘”,逾万条信息瞬间弹出,其中大量招聘信息为“学历不限”或可以接受大专学历。

  在这些信息中,招聘公司大多标注为国内的大中型银行以及部分外资行,其中,三分之二的信息都宣称月工资收入在“5000元-8000元”。

  如此多“低门槛高薪”的招聘如果真是出自最为“高大上”的银行们,应聘者肯定趋之若鹜。毕竟,近两年“史上最难就业季”一直困扰着毕业生们。

  有关数据显示,从2013年-2018年的五年时间里,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将保持在年均700万人左右的高位。而各地纷纷发布的统计报告也显示,近两年一线城市的本科毕业生的平均工资约为4000元-5000元,研究生的平均工资为6000元-7000元。

  记者发现,“低门槛高薪”其实仅仅是银行的一些业务外包方和劳务派遣公司吸引眼球的手法。多个招聘信息中的所谓团队负责人在被《证券日报》记者追问时承认,其并非代表银行进行招聘,而是负责对接银行的一些特定业务。

  “我们招聘的人员主要是在银行‘驻场’服务的,因此我们发布的消息中强调了银行招聘”,一位宣称招聘开发软件工程师的IT企业招聘负责人承认,该公司仅仅是银行的业务外包方,招聘也是该公司独立进行的,而且与银行的外包合同也是一年一签。

  此外,还有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公司工商注册名称并不包含“银行”字样,但是在招聘时以“**银行”自居,并强调自己与一些中小银行的战略合作关系,并借此自定义为“银行系的互联网金融”。实际上,这类公司的属性大多是理财平台,并不持有银行或其他类型的金融牌照。

  天价培训效果待定

  对于报考银行的莘莘学子而言,1:10左右的入职难度几乎不亚于另一次高考,毕竟,来自学历相似对手的竞争的“有效性”已经大大提高了。

  《证券日报》记者借助搜索引擎发现,部分培训机构已经在其中发现了商机。

  “协议保障,不过退款”、“通过率超过90%”、“名师指导”等充满了诱惑力的宣传在培训机构的推介中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当然,与之相配套的自然也是不菲的价格。

  本报记者注意到,培训机构收取的学费与学时成正比,例如一家培训机构推出的“6天6晚”培训,要价超过了1.5万元。即便是同一家培训机构,对于不同的银行指定的学时安排也不尽相同,费用自然不同。在某号称网点遍布全国的培训机构的价目表中,《证券日报》记者发现,央行、国开行、银监会的报考培训均被纳入其中,要价接近2.5万元。

  而另一家机构的培训价格跨度更大,普通班只要2000元-3000元,而一对一的VIP辅导则680元/学时,12学时起报名;如果报名学时超过60学时,价格可以优惠至380元/学时,但其总价同样超过2万元。

  “经过研发,我们学员的考试通过率从30%提升至90%以上”,一家培训机构的客服人员对本报记者表示,但是她也承认,“统计数据是内部掌握的,目前市场上没有关于各家机构通过率的权威第三方认证。”

  “我和身边的同学报考银行校招时却是买了一些所谓的教材,但是都没有报培训机构,主要是对培训机构的效果不放心”,今年7月份刚刚研究生毕业的小王姑娘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笔试关通过的同学其实还是比较多的。”

  此外,本报记者注意到,所谓的“协议保障,不过退款”大多并非全额退款,以一款2.18万元的培训产品为例,笔试不过仅能退回1万元(不同的机构、不同的学式结构退费比例都不一致)。

  另有所谓的教育机构同时推出协议类和非协议类培训产品,培训内容完全一致,不保障就业的学费为1.88万元,所谓保障型的学费为2.88万元(未被录用者退还2万元)。换句话说,培训机构玩的是稳赚不赔的买卖,至于培训效果,恐怕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记者张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