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五中全会将于今年10月召开,会议主要议程是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民生等方面的建设取得哪些成就?“十三五”期间,全面小康如何实现、转型升级如何进行、重大领域改革措施如何推进?新华网特约相关领域知名专家解读,推出“回眸十二五 展望十三五”系列访谈报道。
在新华网“回眸十二五 展望十三五”系列专家访谈中,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原院长、世贸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指出,在看到我国外贸增速呈现下行趋势的同时,也应看到我国外贸两个明显的积极变化,一是结构明显优化,二是出口效益大幅提升。摄影 叶苏浔
[精彩观点]
·“十二五”期间我国外贸有两个明显的变化,一是结构明显优化,二是出口效益大幅提升。
·我国外贸还处于转型期中最艰难的时刻。外贸结构完成升级需要较长的过渡期,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过程更受制于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如果高附加值产品能够占到总量50%以上,外贸结构也许会发生质的变化。
新华网北京10月15日电(记者 万方)海关总署日前公布前三季度外贸数据,今年前9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7.87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7.9%,距离全年增长6%的目标有较大差距。
事实上,“十二五”期间,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客观环境下,我国外贸正面临内外部双重压力,增速出现明显下滑,外贸结构正处于转型关键期。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原院长、世贸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指出,在看到我国外贸增速呈现下行趋势的同时,也应看到我国外贸两个明显的积极变化,一是结构明显优化,二是出口效益大幅提升。他预判,“十三五”期间,从理论上讲外贸增速至少应该与GDP增速保持同步。
新华网: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17.87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7.9%,距离全年增长6%的目标相去甚远。如何看待当前的外贸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霍建国:连续三年以来,我国外贸一直承受着增长压力。按常规分析来看,外贸增长和整个经济运行应该相一致,这两年我国经济持续面临下行压力,相应地,外贸发展也处于相对偏紧的环境。
从国际市场看,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仍处于不稳定、不均衡状态,起伏变化较大,除美国增长相对好一些外,欧盟、日本等经济体的复苏仍面临较大压力。此外欧盟、日本实行的QE政策导致其货币大幅贬值,对我形成不利影响,新兴经济体也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外部环境竞争更为激烈,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亦对我国外贸产生一定影响。
从内部因素来看,虽然近年来出口质量效益有所提升,但依靠价格优势竞争的模式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另外,我们的竞争手段还未深入国际市场,企业主动营销、发现市场需求的能力亟待进一步提升。
总体来说,我国外贸还处于转型期中最艰难的时刻,这一点也可以和经济转型同步来看。外贸结构完成升级需要较长的过渡期,从某种意义上讲,外贸的转型更受制于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目前,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虽上升较快,但占我国出口总量比例仍然偏小。如果高附加值产品能够占到总量50%以上,外贸结构也许会发生质的变化。
新华网:“十三五”期间有可能完成这种转型吗?
霍建国:我们判断,“十三五”的前两年转型必须取得一些明显的效果,否则过长的转型期将无法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增长的因素。因此,我们寄希望于“十三五”前两年结构能够加速变化。
新华网:如何评价“十二五”期间我国外贸的发展情况?
霍建国:总的来看,“十二五”期间我国外贸有两个明显的变化,一是结构明显优化,二是出口效益大幅提升。目前一般贸易占比在逐步提升,在拉动国内就业、创造附加值等方面比加工贸易的作用要大。加工贸易只是加工环节的增值部分,大概占整个出口价值的15%左右,这两年大概上升至18%。而这三年来,虽然外贸增速呈现下行趋势,但是一般贸易比例却逐年上升,这是我国外贸发生的积极变化。
区域结构上也逐渐优化,近年来中西部外贸增长速度高于东部增速,占我国进出口比例正在出现小的逆转,这从区域经济的平衡角度上来讲,也属于一个积极的因素。
“十二五”期间,区域结构、产品结构和贸易方式的优化可以说是我们取得的比较突出的成绩。
另一方面,贸易便利化的程度有明显的改观。过去外贸商品管理体制比较严格,这几年该放的基本都放了;过去出口商品在海关、通关、商品检验检疫方面程序较为复杂,现在已简化了许多。从市场化的角度来看,外贸方面还是走的比较快比较超前的。
最近中央出台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若干意见》,其中也涉及到贸易便利化、贸易质量效益等方面的要求,并强调服务贸易的发展,也将成为下一步贸易转型的具体方向。
新华网:如何看待“十三五”期间我国外贸增长的趋势?
霍建国:从历史的经验看,外贸的增长一般均高于经济增长。但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外贸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的迹象,我国近三年也同全球贸易表现相一致。
从“十三五”看,还是应该发挥外贸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外贸增长和经济同步应当说是最基本的要求。
新华网:中国企业走出去是目前普遍受到关注的话题,如何看待“走出去”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霍建国:现在中国企业走出去多呈现单兵作战、孤军深入的状态,部门行业之间的协同配合较差。另外走出去的风险也在积累,这些风险来自于海外法律经济上的风险,也来自于内部的风险防控体系不够健全,或者说企业跨国竞争的经验仍然不足。
《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走出去和引进来要更好结合,一个好的企业应该是既有走出去的能力同时也应具备引进来的手段,在对外投资的同时把好的技术和企业引进来;另一方面从环境上看,亟待在下一阶段给走出去的企业创造一个协调发展的环境。
“十三五”走出去最大的变化可能是审批手续将进一步简化,留给企业自主决策的空间更大。
此外,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企业的竞争优势。目前我们的企业在国际竞争能力上相对较弱。下一步我们要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跨国公司,能够在海外支配经营或者说形成一种势力范围,最终能够实现将国外利润转回国内,以扩大国内的GNP。
从长远来看,走出去的企业达到的最终目标应当是,不仅应在海外获得盈利,还应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影响力。 【系列访谈之一】潘建成:要把十三五规划着力点放在结构调整和转型上
【系列访谈之二】姚余栋:“十三五”将是金融创新和监管的又一轮发展期
点击进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