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调整货币政策无关QE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15-10-15 08:57:29

  央行上周宣布将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推广到上海、天津、辽宁、江苏、湖北、四川、陕西、北京、重庆等9省市。联系到不久前取消了存贷比,有些评论便把这两项政策绑在一起,得出了北京正在推行“7万亿大放水”的所谓中国式量化宽松政策,并认定这是决策层推出的一种强刺激方案。

  本届政府执政以来一再强调,只要经济不出现明显恶化,不会再推出强刺激政策。也正因为如此,决策层提出了一个经济增长速度合理区间的概念。只要经济增长仍在合理区间范围之内,政策都会是相对稳定的,是温和的,是不会大起大落的。实践也反复证明,这两年来中国在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方面,是谨慎的,如定向降准、正逆回购、抵押补充贷款(PSL)、中期借贷便利(MLF)等,都可以说是温和的政策工具。即便降准降息,节奏也很慢、讲究尺度的拿捏。而看目前经济实情,尽管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且仍有一定下降空间,但仍在合理区间范围之内。

  至于取消存贷比,是在货币政策和制度层面早就准备调整的,并非突发奇想,更不是为了释放货币。而且,一方面,取消存贷比到底会扩大多少货币投放空间,还要看商业银行的经营及企业对资金的需求状况,如果两者不能合拍,投放空间再大,也难达到预期目的;另一方面,取消存贷比并不代表放松对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状况的考核,相反,考核要求更严了,指标更多了,对商业银行的约束也更强了。

  仔细分析一下,其实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和QE有重大差别。所谓QE是美国政府或美联储出钱,买走银行持有的资产(主要是有毒资产)。我国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是银行在流动性紧张时,拿贷款作抵押,向央行申请再贷款,用于资金周转之用。再贷款由银行发起,然后由央行决定做不做,是银行在自身流动性紧张时,以持有的贷款为质押,问央行借钱,而QE则是政府或央行直接买走银行资产。再贷款有期限,银行需支付利息,而QE则是永久买走了银行资产。焉能混为一谈?何来“7万亿”强刺激方案之说?不知这“7万亿”又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扩大信贷资产抵押再贷款试点,从理论上说,确实能增加信贷资金的投放,若处理不好,确有扩大信贷资金的风险。但这与货币大放水没有根本的联系,更非强刺激方案的标志。在现有法律框架下,非全国性银行(地方法人银行,主要是城商行、农商行、信用社等)只能用传统的再贷款,其质押品只能是主权债、金融债。如果有些地方法人银行持有的主权债、金融债很少,手里只有一大把贷款,就很难向央行借钱了。而扩大试点,把优质信贷资产纳入地方银行的再贷款质押范围,刚好解决了这个矛盾。

  自经济下行以来,决策层推出了许多稳定经济增长的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不断地在适时适度调整与优化,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这就不能不让人感到,政策调整也好,不调整也罢,效果都是第一位的。如果效果欠佳,不管怎么调,都不会令人满意,甚至调得越多,问题也越大。

  再回到取消存贷比和扩大信贷资产抵押再贷款试点,关注点应落在这些政策出台以后对经济稳定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是否在真正推动经济步入良性复苏通道,而不应在概念上纠缠。更何况某些评论连基本概念都未弄通。忽视效果、忽视政策意图去过度解读政策,强行把政策与强刺激等联系在一起,岂不是强词夺理?

  不管是对已出台的政策还是可能再出台的政策,都不应过度解读、过度“深挖”其内涵。尤其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理解和解读。取消存贷比也好,扩大信贷资产抵押再贷款试点也罢,真正需要关注的,是此项政策出台后,能否将可能释放的资金投向与经济关联度更高、与稳定经济增长关系更密切的实体经济、中小微企业、“三农”,能否对有效投资产生提振作用。

  再换个角度看,今天中国经济被外界深度关注的大环境,对执行层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必须更加重视政策执行的效率与效果,不折不扣按决策层的意图去落实和执行政策,方能尽最大可能压缩给外界误读、过度解读甚至曲解的机会与空间。(谭浩俊 资深财经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