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强国之路:面向消费者需求和福祉

作者:李宇嘉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15-10-15 08:57:29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出口和投资到消费为主的内需转变,需要确立面向消费者需求和福祉的制造业发展取向和战略,需要彻底挥别从经济体量、经济增速来评价国家经济发展的做法。我国最大的优势在于潜力巨大、尚未满足的消费需求,以此为导向倒逼转型乃我国制造业强国之路。

  到欧美去买“奢侈品”、到日本去买“日用品”,这或许已成为国人海外“扫货”的共识了。在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期间,据日本旅游产业协会提供的数据,中国内地游客赴日本旅游人数达到40万人次,比去年“黄金周”翻了一番,在日消费1000亿日元。而且,如往常一样,从菜刀到电吹风、保温杯、电饭煲,从感冒药到面膜、优衣库的衣服等小众和大众日用品,依然是国人热衷于“疯抢”的对象。

  日本旅游产业协会预测,到2020年,中国内地到日本旅游的游客将达600万人次,比2014年翻一番,“疯抢”的势头将有增无减。如果说,到欧美去买“奢侈品”源于关税造成的价差,那么,到日本买“日用品”则完全是因为日货已成高品质的代名词。众所周知,日本是个国土面积只有中国三十分之一的岛国,是全球资源最为匮乏的国家之一,在主要经济体中资源最匮乏;反过来,中国是堂堂“世界工厂”,“中国制造”行销全球,且拥有规模最大、最具消费潜力的消费者。照理,中国货才应是高品质的代名词!缘何“中国制造”不能取悦国内消费者,他们还要千里迢迢到日本去购买日用品,这是需要我们真正反思的地方,这也关系到我国未来内需能否被激活、增长动力能否转换。

  站在全球角度看,“中国制造”至今还是廉价的代名词,这种廉价体现的是人工、土地、税收和环保及基础原料等成本极低的情况,即产品外部投入成本低廉,而新材料、工艺、关键零部件、创意和品牌溢价则完全掌握在国外。因此,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主要集中在一些技术要求不高的“快消品”(例如食品、手机、玩具、电视机)上,一旦涉及高性能、高质量、高消费体验或高技术含量产品,我国的参与就仅限于进口或代工了。以国人在日本购物清单上必备的电饭煲为例,笔者体验过,日产的电饭煲煮出来的米饭,可以做到粒粒晶莹不黏锅,而一些国产品牌就做不到。

  同样,采用纳米水离子技术的电吹风、耐磨超过普通钢60倍的陶瓷菜刀、杯胆超镜面电解加工的保温杯、采用LED超声波技术的电动牙刷、抗菌性强的马桶盖等等,都在材料或工艺上有不可比拟的先进性。此外,在考虑消费者体验、增进舒适度等技术要求不高的产品消费流程设计上,日本也做得到位。比如,日本的马桶盖之所以深受国人喜爱,除了除菌技术外,可冲洗、座圈瞬间加热、任何马桶均可安装等功能,完全攻克了消费者的“痛点”。

  近年来,日本还兴起了“100日元商店”,出售的商品单价全都是100日元(约合五元人民币多)。价廉是因为这些商品都是在中国生产的,更重要的是,这些商品都是做工精良、创意独到的“创意商品”(Idea Goods)。比如,笔者在东京的一家便利店里看到了淘米时插在饭锅前面的一个小塑料片,这个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小玩意”,能让水漏下去,米漏不下去,这种创意商品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

  在上世纪50年代,日本在新材料、新工艺上也很落后,硬是靠着加大研发、知识产权保护,一步步赢得了今天的局面,日本科学家所获诺贝尔奖集中在此。目前,日本研发投入占全球的20%,而其人口只占全球的2%;日本科研投入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3.4%,其中77%来自企业,而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平均水平只有2.3%;全球十大发明型企业中,有八家在日本。

  从研发投入到科研成果的问世及转化,需要较低的制度成本。日本的社会运营成本很低,是基于这样几个方面的支撑:首先,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高效。日本近1.3亿人口居住在37.78万平方公里的列岛上,还主要集中在本州岛,但各地交通都很通畅,作为国际化大都市,集中了全国30%人口的东京,几乎看不到长时间堵车的现象;其次,日本社会非常有序,是世界上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收入差距最小的国家之一(基尼系数仅0.285);最后,日本具有很高的国民素质,讲礼仪、重信用、严格自律。

  近些年来,在装备制造领域,我国取得了长足的技术进步,但长期的“出口导向”、“重外贸轻内贸”政策环境,也使面向国内消费者需求的制造业发展严重滞后。一方面,长期坐享天然而来的成本优势,错失了通过代工积累、“引进-拆开-学习-创新”驱动技术进步,消费需求倒逼下的流程、创意、体验等消费品设计缺失;另一方面,平均收入水平低,刚性需求的日用品生产标准不高(典型如环保标准),产生“良币驱逐劣币”,整体消费环境较差,以至假冒伪劣和消费欺诈现象屡禁不绝。

  201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了6874美元,依据国际经验,消费全面升级已经到来,但目前的消费品供给还不能满足。但同时,互联网的普及让信息通达极其高效,国人很容易获得其他地方的消费信息和消费评价。TPP在打通国际商品流通渠道、降低流通成本方面更进一步,预示着全球消费市场的高度融合、一体化了,这是谁都无法阻挡的大趋势。

  我国政府一直为“内需不振”困扰,政策激励一波又一波。但是,国人为何要舍近求远去国外“狂扫”日用品,甚至不辞辛劳从国外扛回来“中国制造”,原因一目了然。这也正是当前经济转型必须攻克的难关。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出口和投资到消费为主的内需转变,需要确立面向消费者需求和福祉的制造业发展取向和战略,需要彻底挥别从经济体量、经济增速来评价国家经济发展的做法。我国最大的优势在于潜力巨大、尚未满足的消费需求,以此为导向倒逼转型乃我国制造业强国之路。

  (李宇嘉 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