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旅游信息“最后一公里”难题怎么破 崇明探索“互联网+政务”,为游客搭建权威、全面的旅游信息平台
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十一”长假期间,崇明岛共迎来44.86万人次。人气爆棚的背后,也有新问题:景点门票、住宿酒店可以通过携程、去哪儿、驴妈妈等大网站预定,可到了崇明后,去农庄吃饭怎么坐车、哪条乡间小道最有味道等“最后一公里”信息,哪里找?这些大牌网站回答不上来的问题,却能在崇明新改版的崇明旅游网、“崇明旅游”微信公众号上找到答案。
这一成果,来自崇明对“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的新探索。改版不到半年,崇明旅游网日点击量从单日数千次骤升至3万多次,“崇明旅游”粉丝超过3万人、单帖阅读量超过6万次,在同类网站和公众号中都排名靠前。
“互联网+政务”错位竞争
“和市场化的企业比卖门票、订酒店,政府网站和公众号没法烧钱,肯定比不过;但比信息的服务性、权威性,恰恰政府有优势。”服务和权威的定位,开启了崇明“互联网+政务”的新尝试,即为游客搭建一个集旅游咨询服务、旅游信息发布、旅游产品销售于一体的信息化交流平台。
平台的服务功能到底有多强?打开崇明旅游网首页,仅“出行交通”一栏,就能看出网站设计者的细心。不仅有驾车路线,还不忘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乘客,有公交路线。更贴心的是,当游客到达崇明后,如何通过崇明内部的公共交通工具前往各个景点,也有所涉及。
粉丝欢迎网络语言
可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后起之秀”,政府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怎样才能争取公众的注意力,而且是从数以万计的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中“跳”出来?崇明的尝试是“接地气”——用网民、粉丝习惯并喜欢的表达方式。
在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改版前,崇明调查了类似政府网络平台的运作情况,发现“不接地气”是个普遍问题。政府公文的表述方式、不够时尚的页面设计、缺乏重点的内容罗列,让很多政府主导的网络平台沦为“空架子”。所以,崇明从微信公众号着手,一改政府的“语言风格”:
“上帝让崇明岛抓了一副好牌,中不中?”这个标题,能够猜出这个看似无厘头的故事里,其实把崇明景点、美食、交通一网打尽了吗?短短的帖子,变成崇明旅游的“迷你指南”。还有“崇明厨师集体失联”,用网络热词“失联”抓人眼球,以寻找崇明厨师为导火线,图文并茂展示崇明金秋美食节的美食评选活动,传播美食文化。
特色经济搭上网络快车
崇明“互联网+政务”的新探索,让岛上服务业从业者也搭上网络快车,经济效益进一步扩大。
宝岛蟹庄位于崇明最西边的绿华镇,驾车下了长江隧桥还得行驶近一小时。“庄主”黄先生不仅卖螃蟹,也提供钓螃蟹、乡土菜等农家乐服务,还建立了一个上海唯一的蟹文化展览馆,在当地算数一数二的规模化经营户。可由于路途遥远,蟹庄“养在深闺人未识”,宣传主要靠游客口口相传。黄庄主有心触网扩大影响,无奈“大网站看不上,农庄又没能力自己开网店、刷点评”。不过今年,政府主动把网络平台送到农庄门口,几篇有意思的帖子立刻把蟹庄的特色产品和服务传播了出去。“十一”长假期间,来农庄钓蟹品菜的游客络绎不绝。
这,才是崇明用网络平台破解旅游信息“最后一公里”的最终目标:实现游客、经营户和政府的多赢。据县旅游部门介绍,长假里,游客量同比下降两成,但营业收入达到4362.71万元,同比增长两成。换句话说,信息平台推动的深度游让游客来崇明花的钱更多了,服务业从业者的收入也见长。
在网站和公众微信号基础上,崇明还将开发APP应用,并将三者打通,内容共享、同步发送,让游客、经营户都能获得个性化的定制服务:从前期旅游咨询、景点酒店预订,到中期地图导航至目的地,再到后期点餐、支付等一系列创新服务理念,均可在网络平台上操作完成,真正实现“一网游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