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增长升级版路径猜想:稳投资 宽货币 促升级 振楼市

作者:许岩 来源:证券时报
2015-10-15 07:27:46

  新常态下,微刺激、增活力,成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向,定向施策、有的放矢,成为谋划发展的主流方法,这对政策措施的精度和准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除了近期出台的降低资本金比例、设立PPP基金等政策外,未来还会祭出哪些政策?

  证券时报记者 许岩

  三季度业已翻篇,虽然数据尚未公布,但可以肯定的是经济下行压力仍大。尽管进入三季度以来稳增长政策就密集出台,仅就目前来看,增长放缓的势头尚未止住。有机构预测,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速可能低于7%。

  因此,可以预计的是,未来稳增长政策还会加码。尽管压力不小,但利好的消息是,政府的政策工具箱内还有充足的“弹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表示,中国创新宏观调控政策工具箱里的工具还有不少,就像下围棋一样,既落好眼前每个子、有针对性地出招,顶住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又要留有后手、谋势蓄势,以促进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

  新常态下,单纯依靠物质资源投入驱动发展的方式日渐式微,微刺激、增活力,成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向,定向施策、有的放矢,成为谋划发展的主流方法,这对政策措施的精度和准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

  那么,除了近期出台的降低资本金比例、发行专项债券、设立PPP基金外,还有什么会从政府的政策工具箱中拿出?

  稳投资精准发力

  1、调整财政性资金投资方式

  2、出台政府投资条例

  3、推动地方融资平台转型改制进行市场化融资等内容

  稳投资,一直是稳增长的关键。

  证券时报记者梳理发现,已出台的稳投资政策措施,更加偏向于精准调控,主要在基建、区域振兴等方面发力。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统计,截至9月27日,国家发改委共批复重大基建项目1.23万亿元,发布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1.97万亿元,下达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投资计划46.25亿元,首次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东北振兴重大项目前期工作5000万元。

  在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勇看来,此轮投资更加注重定向精准、弥补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区别于“强刺激”,“在整个经济增长中,投资的贡献不可磨灭。但是,我们坚决杜绝盲目投资”。

  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告诉记者,中国现有投资主要以土地、能源等粗放式的要素投入为主,未来应当以优化投资结构为主,如通过增加科研经费投入以提高投资产出效率,通过金融制度改革拓宽中小企业尤其是创新型企业的融资渠道以促进创新型投资等。

  申万宏源分析师陆玲玲指出,此次投资方向更加多元化且更加关注中长期产业结构调整。目前铁路、高速公路等直接投资项目仍是亮点,此类项目不仅短期是政府稳增长直接手段,中期增长空间仍在;中长期来看,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城市停车设施建设、民生工程、社会保障工程等项目受政策红利持续催化,为中长期基建加码。

  对于接下来的稳增长政策,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眼前就可以期待的是,财政部即将发布第二批PPP示范项目名单。同时,《全面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最快有望在年内出台,改革重点在于打通金融资金向实体经济流动的渠道。

  此外,稳投资政策还可能包括:调整财政性资金投资方式,对竞争性领域产业存在市场失灵的特定环节,由直接支持项目改为更多采取股权投资等市场化方式予以支持;出台政府投资条例,研究制定政府核准和备案投资项目管理条例,逐步将投资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推动地方融资平台转型改制进行市场化融资等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资本金不足导致后续工作无法展开,是基建项目不能及时开工的主要掣肘。近期,对于资本金的另一种支持方式是,通过发行债券筹集资金设立专项建设基金,直接注入项目资本金,支持看得准、有回报、不新增过剩产能的重点领域建设。

  目前,第一批专项建设基金已投放到位,极大地调动了银行、地方和项目单位的投资积极性。第二批专项建设基金工作正在抓紧开展。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投资体制与政策研究室主任吴亚平认为,资本金不足是时下基础设施建设落地难在资金方面的最大“拦路虎”。在资本金上发力,无疑正中痛点。而对于还需要进一步推广的PPP项目,甚至可以取消资本金比例的规定。

  “据我了解,此前银行对于PPP项目的资本金要求都比最低要求要高。现在国家的最低要求下调后,银行可能也会相应地降低。项目资本金压力减小,有利于项目落地。PPP项目虽然收益不是很高,但是很稳定,风险得到有效的分担,完全符合银行这种风险厌恶型机构的要求。因此可以取消资本金最低要求比例,由社会资本和银行直接去洽谈贷款事宜。” 吴亚平指出。

  此外,分析人士预期,在盘活存量资金方面将有大的动作。发改委目前正在致力于年内实现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贯通。从前三季度看,中央预算内投资的下达进度明显加快——今年4776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上半年已基本下达完毕,带动各类资金加大对“三农”、保障性安居工程、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投入。新增的中央投资半个月内就下达到地方。

  宏观政策力度升级

  1、在货币政策方面,年内再度降息降准仍可期待,甚至降准可能不止一次

  2、财政政策方面,增支减税,加快盘活财政存量资金

  面对下行压力,稳增长的宏观调控政策及其理论框架也面临不小考验。

  今年以来,针对国内外经济金融运行状况,央行通过“双降”、公开市场逆回购、MLF+SLO短期工具以及国库现金定期招标等措施,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的量与价,为稳增长和调结构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环境。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近日发布报告称,当前中国货币政策面临“两难”困境。

  报告称,一方面,内需乏力、通缩压力加剧、出口负增长等不利因素使得央行有必要进一步降息降准,并引导人民币贬值,但这可能促使资本外流,给人民币带来更大的贬值压力。

  另一方面,如果保持汇率高估,货币当局又必须通过外汇市场干预应付资本流出,卖出外汇,导致国内流动性被动收紧,这又需要货币政策进行冲销操作才能抵消外汇占款下降的紧缩效果。“国际金融市场震荡影响中国资本流动,虽然使用了‘十八般武艺’,通过中期借贷便利(MSL)、抵押补充贷款(PSL)和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等投放流动性,但不能完全抵消这种紧缩作用。”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综合经济战略研究部副主任汪红驹表示,“未来,还需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数量型工具提高货币乘数,保证货币供应增速。”

  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货币政策的宽松方向不变,仍有降息降准空间,且宽松的幅度有可能升级。从内部形势看,经济短期企稳的迹象不明显,信贷需求仍然相对疲软,传统产业去产能化仍在路上,新兴经济增长点拉动作用有限,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风险偏好下降。

  “未来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和出发点与之前有所不同。上半年宽松货币政策下的股市暴涨使金融业对经济贡献显著上升;那么股市波动引发的金融业产值下降,将对经济构成更大的压力,由此导致宽松货币政策不得不持续并深化,某种意义上货币政策被‘绑架’了。”中国光大银行资产管理部高级研究员滕飞表示。

  滕飞还指出,降准降息均是对银行负债端的宽松手段,下一步宽松政策的升级有可能转向银行资产端,有两种路径:一是央行购买长期国债,释放银行长端资金,使长期利率下行,类似于欧美实行的量化宽松;二是在银行不良贷款压力显著上升的形势下,不排除央行以购买银行信贷资产的方式进行部分不良资产置换,减轻不良贷款压力,增加信贷供给。

  不仅如此,积极财政政策也持续加码。

  国开行、农发行向邮储银行定向发行专项建设债券1.2万亿元,目前3000亿元基金已投放到位。同时,今年地方政府置换债券发行规模已达3.2万亿元。此外,9月14日,国务院下发关于调整和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的通知。对房地产开发、城投、基建等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进行下调。财政部还将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范围扩展至汽车等四行业,通过减轻前期税负,让企业当期能有更宽松的现金用于投资。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万海远指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拉动内需就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向,而至于通过何种渠道来提振消费,新供给经济学派就认为,在经济增速下滑和货币超发的背景下,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通过减税来拉动需求,尤其是要压缩政府开支,大幅度降低个人的税率,减少政府对企业经营所设置的各种规章等。

  除了直接减税,财政政策仍将持续加码公共支出力度,加快盘活财政存量资金,进一步降税清费为企业减压,推动PPP模式引导民间投资。

  此外,政府更多为企业减负的措施也正陆续出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月1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原有生物药品、仪器仪表制造等6个行业基础上,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优惠范围,对轻工、纺织、机械、汽车4个重点行业的企业在今年1月1日后新购进的固定资产,允许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加速折旧方法。对其中小微企业新购进单位价值不超过100万元的研发和生产共用仪器设备,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税前扣除;超过100万元的,允许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加速折旧方法。实行上述政策,预计今年将减税约50亿元。

  标本兼治打造“新引擎”

  1、中小微企业“双创”政策

  2、区域政策,振兴东北

  其实可以发现,这一轮以国务院层面连续推出稳增长政策为开始,部委层面紧跟接力掀起稳增长政策出台的高潮,这些措施兼顾了稳增长和调结构,新兴产业有望挑起稳增长的大任。

  从6月开始,国务院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从体制机制、财税政策、金融支持、创业服务、构建平台、激发活力、拓展渠道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一系列具体措施,创业创新环境将进一步优化。仅在7月一个月内,国家发改委就连续推出了新兴产业、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现代物流、城市轨道交通四个新的重大工程包。这将对经济结构调整、增长动力转换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

  “从近期的经济数据可以看出,要素驱动的传统行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正在不断下降,以创新驱动替代要素驱动势在必行。”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提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呈现的特点是企业成为配置创新要素的核心载体,因此还要完善科技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事实上,9月2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已部署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和城市停车场建设,补公共服务短板促进扩内需惠民生。

  而工信部装备司副司长李东在不久前表示,工信部正会同20多个部门抓紧制定“中国制造”国家战略分解细化方案,即《中国制造2025》1+X落地,其中十大重点领域包含电力工程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其中,创新工程、强基工程、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高端装备五大工程实施方案将在今年年底前陆续发布。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也透露,能源局正在制定《中国制造2025能源行业实施方案》,涉及智能电网成套设备、核电设备等新能源设备和各类电力装备等系列能源装备。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看来,政府要从以往的“重扶持”转向“重环境”。他表示,过去政府采取特殊政策扶持某个行业的做法已经很难持续,在创新驱动的大环境下,政府尽可能不要去制定具体的技术路线,因为行业变化很快,未来很难预测,最重要的还是要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而对于企业而言,制造业转型升级一要重视创新,二要做到精致,这就需要有工匠意识。

  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下一步,围绕进一步鼓励“双创”,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双创”方面,仍有政策大礼包或将适时出台。目前相关部门正在酝酿的政策包括:鼓励银行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发放面向中小微企业双创的信用贷款,研究发行支持创业创新型小微企业直接融资的高风险、高收益债券等。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表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稳步进入“新常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成为“十三五”时期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驱动因素。到2020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突出的任务包括: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继续统筹人才队伍建设,科学谋划前沿创新领域以及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转化机制。具体到“双创”而言,胡鞍钢认为,应着力完善双创的体制机制,包括搭建新平台大力支持“众创空间”的发展,完善创业投融资机制,打造良好双创生态环境等。

  此外可期的是区域政策可能成为稳增长的又一抓手。

  东北经济全面滑坡亟需政策支持,除了去年出台的《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要抓紧落实以外,还很可能发布《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东北地区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京津冀协同发展也将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有序实施一批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先行项目,积极推进改革创新试点示范。

  房地产领域仍有空间

  1、棚户区改造如火如荼

  2、购房门槛持续放宽

  房地产领域还有余力。一方面,棚户区改造,以及借鉴棚户区改造经验,支持城郊城市化改造和城镇老旧小区更新,将是未来地方投资的重要方向;另一方面,城镇化依然是长期趋势。如9月22日,合肥市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合肥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实施方案》,城镇化仍是未来投资的重点。

  关于棚户区改造,此前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按照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部署,实施三年行动计划,改造包括城市危房、城中村在内的各类棚户区1800万套,农村危房1060万户,同步规划和建设公共交通、水气热、通讯等配套设施。会议要求,要加快审批,做好土地征收、补偿安置等前期工作。加大政府投入,农村危房改造补助由县级财政直接发放到户,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推动市县政府购买棚改服务并列入财政预算,对存在缺口的,可依法由省级政府代发地方政府债券予以支持。鼓励以特许经营等方式开展市场化融资,支持加大信贷投放。加强工程质量和资金监管。让住房困难群众尽早搬入新居。

  近日,在全国棚户区改造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之际,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强调,把棚改放在民生工作突出位置,不折不扣按期完成既定任务。

  另外,今年在经济“遇冷”下,房地产调控政策继续往刺激楼市回暖的角度倾斜。

  如8月27日六部委联合发布新政,允许境外机构、境外个人购买符合实际需求的自住住房,严控10年的限外政策正式开闸。

  8月31日住建部等三部委联合发文规定,还清首套房公积金贷款,再次申请公积金贷款购买第二套房的,首付比例降至20%。

  9月30日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通知称,在不实施限购措施的城市,对居民家庭首次购买普通住房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不低于25%。

  由此可见楼市政策之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