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费淡季不淡:与部分股市及理财资金流入有关

作者:黄蕾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15-10-14 14:39:03

⊙记者 黄蕾 ○编辑 潘圣韬

三季度通常是保险行业的传统销售淡季,在这段时间里,保险公司会专注于代理人增员和新产品研发,无心在销售方面大张旗鼓地发力。然而,从上市保险公司交出的保费成绩单来看,似乎是另一番景象。

上海证券报昨日从相关渠道获悉,今年1至9月,在关键指标个险新单保费同比增幅上,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的数据分别约为50%、60%、65%、50%。其中,9月单月,四巨头的这组数据分别约为20%、40%、10%、10%。

“淡季不淡”的背后是怎样的逻辑?高增长态势能否持续?投资者是否会买账?这一连串疑问,亟待解答。

部分股市及理财资金流入保险产品

个险业务是寿险公司内含价值以及利润的主要来源,占据行业半壁以上江山的保险四巨头,深谙此道。记者从相关渠道获悉的数据显示,今年9月份,整个寿险行业的个险新单保费维持较高增长,总体同比增速约在20%左右。其中,中国平安[微博]以40%大幅领先,中国人寿、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同比分别增长约20%、10%、10%。

若将时间周期拉长来看,寿险业基本面持续回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今年前三季度,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的累计个险新单保费收入,同比增速分别约为50%、60%、65%、50%。

市场好奇“淡季不淡”的背后逻辑。记者从市场一线了解到,多因素合力助推今年三季度保费高增速。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助推因素是,在股市震荡和利率下行的环境下,部分股市资金及理财产品的资金分流至保险产品。

尤其是由于分红险盈余结算的滞后性,使得分红险收益率在下半年仍维持高位,相对于银行理财和信托产品吸引力较高。一位资深投行研究员在多地草根调研后发现,近期高收益理财产品明显式微,引致部分原本投向非保险理财产品上的资金,转而流入保险产品,尤以理财型险种居多。

另一个驱动因子则来政策面的变化,即保监部门对保险代理人的资格核准等行政审批事项的简政放权,直接引致保险代理人数量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来自多家大型寿险公司的反馈称,今年以来旗下保险代理人数量持续增长。

机构资金相继“埋伏”保险股

“淡季不淡”的逆势成绩单能否延续?这是投资者眼下最关心的。

有不少市场观点认为,在保险代理人准入限制的放宽和分红险收益率的相对优势共同推动下,10月上市保险公司个险新单保费高增长的延续,将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当然,也有业界人士反驳称,“多个因素促成了今年三季度的‘淡季不淡’,但这些因素可能到第四季度时会发生改变。就比如,新华保险和中国太保的9月份个险新单保费增速,较上半年已有放缓迹象。”不过,就记者了解的实际情况是,新华和太保放缓的背后,主要是由于去年同期基数较高,以及下半年开始转而重视提升价值而非拼规模。

值得注意的是,一向嗅觉灵敏的机构投资者,已经开始对保险股开始布局。一家大型机构的股票投资经理告诉记者,公司内部已将保险板块归为“白马股”行列,一是上市保险公司的核心保费数据持续向好,二是股市下跌对上市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的影响或小于预期,甚至很可能不在其三季报的利润表中有体现。

从目前上市保险公司公布的万能险结算利率来看,相较于6月和7月并无重大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股市下跌对保险公司的影响程度,或许小于此前市场预期。

至于为何甚至不会在三季报的利润表中有明显体现,一家保险公司投资部人士告诉记者,由于从大局出发的考虑,三季度时不少大型保险机构没有明显的净卖出行为,也就是说即使有权益投资浮亏也并未兑现。一家保险公司财务部负责人进一步解释说,“通常一些保险公司会把权益投资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如果有浮亏但不卖出的话,即使有影响也的确只体现在公司资产负债表,而不会体现在利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