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全面融入中国 环保产业突围

作者:董冠洋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5-10-13 14:46:58

中新社北京10月12日电 (记者董冠洋)拿下2022年北京冬奥“大单”张家口崇礼县污水处理工程、中标新疆沙湾县第三水源地工程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公司反渗透膜技术被用于解决内蒙古腾格里工业废水问题,戴日成的公司业务蒸蒸日上。

戴日成经营的是一家解决“水脏、水少、饮水安全”问题的高新技术企业。在他看来,“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环境还债期,环保产业肯定会迎来投资浪潮”。

从末端治理到嵌入经济全程,中国环境治理的思路正在转变。在这样的转型大潮中,生态理念、绿色经济融入中国各个角落,环保产业在新释放的市场空间中蓬勃兴起。

“虽然表面上是要‘治理’环境,但实质上要从基础源头做起。”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体管所循环经济室主任杨春平对中新社记者说,要治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果”,必须嵌入粗放发展的“因”。

2012年,中共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融入“五位一体”的国家发展总体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推出生态新政,2015年9月中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顶层设计出台,辅以已经颁布的“大气十条”、“水十条”方案,中国经济“生态化”的制度保障已成体系。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基本途径,环保产业成为突破口。

根据《“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到2015年年底,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4.5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增加值约相当于GDP的2%左右。当然,对这个数字的预期正在“滚雪球”式增长。以戴日成所在的水行业为例,据环保部测算,实施“水十条”可拉动GDP增长约5.7万亿元,带动环保产业新增产值约1.9万亿元。

除了环保产业向全产业延伸,新的产业板块也被催生出来。业内普遍认为,雾霾常态化的2014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商业化元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这一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量同比增长323.8%。

陆上经济动力重整,海洋经济也加速“生态化”。以传统海洋渔业为例,近年来,过度捕捞、浮筏养殖密度过大、大量悬浮泥沙入海等因素引发近海生态退化,渔民很难再“靠海吃海”了。

“投资人工鱼礁,建海洋牧场”,是山东日照“新渔民”孙先利的海洋生态生意经。为了让大海休养生息,包括山东日照在内的许多中国沿海地区发展“海洋牧场”。人工鱼礁是人为在海中投置的构造物,鱼礁沉入海底一段时间后,周围便生长海藻,成为鱼类等海洋生物繁殖、生长的最佳场所,也可发展垂钓等休闲渔业。

东海之滨的浙江洞头,由于紧邻城市,上游河道汇入的江河水体富含氮、磷,易造成海水富营养化。“养殖羊栖菜能对海域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洞头县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李昌达对中新社记者介绍,羊栖菜能够大量吸收海水中的氮和磷,净化海水水质、恢复海洋生态;同时,富含蛋白质、糖类、生物钙及各种维生素的羊栖菜已成为洞头的特色支柱产业,远销日本、韩国。

中国经济发展要“去黑存绿”。除了建立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产业”,激活治污产业,将环境外部性纳入核算的“绿色GDP”可以为中国经济算本“生态账”。

今年3月,中国环境保护部已重新启动“绿色GDP(国内生产总值)”研究工作,以全面客观反映经济活动的“环境代价”。这项研究将全面核算中国的环境成本、环境容量、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未来,资源耗减成本、环境退化成本、生态破坏成本以及污染治理成本有望从GDP总值中扣除。(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