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99%的P2P平台即将死亡

作者:嵇少峰 来源:网贷之家
2015-10-13 10:51:52
  (编者注:文章系作者于2014年写成的稿件,文章从P2P平台本身的风险控制手段及市场属性角度切入,做了非常深入的解读,部分观点即使到现在也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关于网贷的兴衰论战一直时有发生,加之今年已经进入第四季度,P2P监管细则又落地在即。特在国庆期间重新推出这篇旧文,供大家一起探讨和思考P2P未来的真正走向。文章篇幅较长,将分为上下两篇推出。本文为下篇,上篇详情请点击)

  手段六:建立风险控制模型,以大数据及网上供应链信息为支撑,来分析借款人信用、控制信贷风险。

  这一点看上去很美,其实这条最扯。大数据何来?如何筛选?连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数据都没有直接的对接,仅依靠简单地收集企业或个人的一些数据(甚至有些P2P平台仅仅让借款人将相关信息扫描发送到网上即可),然后套用一个个高大上的所谓国外引进的风险分析模型,就能分析出借款人的风险度?网商又如何?网购数据又如何?现在P2P的大数据分析支持者可能唯一能举的例子就是阿里金融。

  在这里我不想再谈阿里的特殊生态圈及不可复制性(江南兄《风吹江南之互联网金融》已谈了很多),事实上阿里系的支付宝系统提供的商家应收款变相质押是其风控的核心关键,同时,阿里小贷的线上、线下风控调查手段,与传统银行的小微企业风控调查手段相比大同小异,依靠大数据建立的风控模型在此其中真正发挥的作用远没有宣传的那么高大上。

  我来描述一下阿里小贷的部分玩法:阿里根据商户的经营情况,给予适当的信贷支持。阿里商户的销售款,由于有七天买家保护期,因此阿里商户七天内的销售款是无法拿到的,押在支付宝手里。如果商户需要资金,向阿里申请贷款的批准额度一般为该商户三天左右的销售额,也就是说,阿里用客户七天的应付款作为保证,放三天额度的贷款,其风险怎么可能大呢?这是小商户的信贷做法,至于大商户,由于信贷需求较大,阿里用了另一招,即限制大商户每天自身支付宝汇出的金额,一般每天为5万元,这样导致大商户支付宝余额形成了较大的滞留资金。同样,大商户如果缺少资金,被迫向阿里申请贷款,阿里能批给这些商户的贷款也是控制在其支付宝余额范围内的, 其信贷保证方式虽然没有明说是用这些商户支付宝的余额作为保证的,但实质无异。这些情况是笔者与阿里系部分商户的沟通中得出的,不能代表阿里小贷的全部玩法,但应该是具有相当代表性的,希望那些深信大数据信贷的专家清醒一点。

  现在大家热议的大数据,在信贷环节来说还过于虚幻,几乎没有哪家P2P谈到大数据分析时能够提供更明确的细节。难点不在于数据分析的模型是否科学及准确,而是我们根本无法高效取得可信数据,无法面对极为复杂的中国信用环境及中小企业脆弱的生存现状。

  现在银行、担保公司、小贷公司等哪个不分析客户的数据?为什么非得加上一个“大”数据才显得高大上呢?再大、再全的企业交易数据与现金流数据,也只能说明企业的一部分信息,即使一个纯电商环境的企业数据再真实可靠,也仅能反映其线上情况,其线下经营情况(现在线下线上同时经营的商户极多,而且大部分是线下规模大于线上,线上由于透明度、平台限制等原因,往往显示经营状况良好,资金流水正常,而线下风险无法考量)、经营利润、资金来源、负债结构、信用风险、企业诚信度等等一众关键信息根本无法获得,至于政策性风险、投机性风险、管理性风险更是防不胜防,这就是中国中小企业、个人信贷不良率居高不下、金融机构对此非常头痛、最后大都选择房产抵押的原因。还有一点,现在的哪家P2P是运用的纯大数据风控模型?

  手段七:银行或国家信用支撑。

  这个应该是当前最可靠的P2P投资人风险保证措施了。据不完全统计,由银行发起或有银行背景的P2P平台,全国已经不止八家,如平安银行陆金所、国开行江苏开鑫贷、国开行陕西金开贷、招商银行小企业E贷、民生银行易贷、包商银行小马BANK、兰州银行E贷E融等。虽然管理架构、业务形式均有一些区别,一些平台在法律上讲与母体没有直接关系,也是独立运行的,但事实上仍是用其银行及国家信用做了隐形背书。因为在当前这种政治格局与金融体制下,母体公司肯定会保障平台安全,出现兑付风险及倒闭风险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在我看来,这些机构中的绝大部分,做P2P平台其象征及尝试的意义远远大于给这些机构带来的商业利益,即使这些平台能够安全运行,但并不能弥补当下P2P金融商业模式的缺陷,国家信用背书本身的成本一定要计算在商业模式之中的,零成本的无偿背书及输送信贷项目违背了市场公平原则,其风险成本肯定要由母体机构承担。

  银行系P2P无非是一个变相抬高存款利率、信贷资产出表的玩法,在信贷项目风险控制手段严重依赖银行本身的情况下,其创新意义被极大的弱化。通过网上吸收8%以上成本的存款(实质上可以这么理解),用国有信用、垄断金融信用来背书,承担事实上的资金安全保证,再用自已线下的信贷客户来承担这么高额成本的资金,何利可图?陆金所为什么准备让市场承担风险了?根本原因并不是平安系担保公司的担保规模受限(只要需要,以平安的实力完全可以一夜之间增资数十亿元),而是其用自已的担保公司及平安的本身信用背书,去承担这么高的融资成本太不合算,远不如成立一个网上支行或卖卖高息理财产品吸收存款来的经济。

  对于当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而言,P2P如果不能高效率提供给他安全、稳定的信贷客户来源,又不能承担风控成本,仅是能高息吸收存款,根本没有太多意义,当然金融机构对不能预测的互联网金融未来的期盼并不在我们讨论之中,没有人知道未来是什么,现在的投入是否值得。当下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并不缺乏(从同业间资金拆借利率越来越低可见一斑),缺乏的不是高息存款,而是更低利率的存款及更安全的信贷客户。P2P无法提供大中型信贷客户(如果提供,那只能类似红岭创投的广州纸业那类风险极大的项目,安全的大企业怎么可能接受那么高的成本?),只能提供杂乱无章、信息复杂、鉴别困难、风险较大的小微企业备选客群,银行还要使用线下的风控体系及客户资源来消化线上的高息资金,实在不够经济。对银行而言,如果吸收低息存款、收集安全信贷客户这两个最直接的需求均无法满足,银行系P2P只能说是一种对美好未来的尝试。

  当然,P2P行业里也不乏一些优秀平台。国家开发银行与江苏省金融办联合创建的“开鑫贷”,作为国内较早的国资背景的P2P平台,其稳健、低调、务实的工作作风,让其坐拥20亿余额、投资人零风险的优良业绩却很少出现在媒体视野之中,甚至连网贷之家至今仍未将其纳入统计范围。

  开鑫贷利用江苏省金融办2010年开始建设的全省小贷公司业务综合系统及多年对来全省小贷公司及其对小贷公司控股股东的了解程度,从600多家小贷公司中优选了约90家管理良好、股东实力雄厚的小贷公司,为平台提供信贷项目及担保责任,从而实现了对合作小贷公司高效的风险控制,进而将其风控成本降到了同业中最低水平并将代偿责任成功地传递给优选的小贷公司。开鑫贷模式其创新性及自身不介入担保责任的做法,事实上要比陆金所的玩法更具市场价值,虽然开鑫贷有国开金融官方背景,但其风险控制手段并未使用国开行本身的信贷及风控资源,也未用国开系担保公司,其独特的小贷公司生态圈一如阿里系一样,作为一种商业模式,它人是无法效仿的。当然前文所述一些P2P的先天不足,开鑫贷也同样存在,开鑫贷风控体系的独特性也制约了业务规模的放大及其跨界发展进程,但我们欣喜地看到,开鑫贷正从地域扩张的思路向产品扩张方向努力。

  手段八:传统的类银行尽职调查,或使用各种专业风控手段(包括间接利用担保公司、小贷公司,自建团队等)从线下解决风控问题。

  从风控角度讲,现在众多P2P平台也在仿效传统银行对中小企业、自然人借款各种风险甄别手段,包括大量线下的调查工作。部分平台的风控技术及内部控制水平还优于一些区域小银行,相比而言还比较可靠。但是一个问题也就出现了,那就是风控成本应如何控制?谁来承担?信贷作为一个简单的盈利模式,贷款利率-资金成本-运营成本-风控成本(含不良拨备及损失)=信贷利润,这一公式非常直观。

  P2P平台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由于规模及初创的原因,如果要达到或接近一般银行的风控水平,其平均每百万元的信贷投放管理成本(含风险识别成本、IT技术支撑及人力资源成本)是肯定要高于当下大部份银行的。按照一般市场法则,高利率对应高风险(那些认为小微、小额、分散就能做到高利率低风险的幻想者肯定是忽视了这种模式带来的极高的管理成本和风险成本),那么我们大概可以将贷款利率与风控成本的差值定为一个相对恒定值,剩下来只要对比P2P与传统金融机构在资金成本、运营成本上的优劣就行。

  理论上P2P的优势在于脱媒及互联网效率与成本的优势,但运用线下及传统的风控手段,就完全把自已的优势变为了劣势。我不反对线下调查,甚至极其强调线下调查的重要性,但是P2P在此情况下如何盈利与发展?(如果说P2P平台只需要圈定用户及交易量,然后大把地圈风投的钱也算盈利的话,可以不考虑这个问题)。P2P如果要发展,必须从资金成本、运营成本、风控成本方面努力挖掘,从产品设计、差异化经营创新上入手,真正找到与传统银行的竞争优势,P2P这一商业模式不是万能的,谁都能效仿,要想从传统银行信贷市场上分一杯羹,谈何容易?至于颠覆,还是好好想想,找到自已的核心竞争力再说。

  除去银行国资系P2P及极个别优质平台,绝大多数P2P平台的风险控制手段,要么是建立不严谨的信贷产品设计之上,根本经不住推敲;要么还是走的银行老路,甚至依靠不确定的第三方承担风险控制成本,其中介入的担保机构及风控成本的叠加,与金融机构这个所谓的应该被革命的对象成本无异,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P2P平台所谓的脱媒不但没有脱掉,反而增加了更多参与方,导致交易成本更高、操作风险加大,无形中拉低了它的市场价值。P2P集聚的高成本资金又如何能够找到足够多的安全边际内的信贷产品去消化?无论从风险准备金制度、人才储备、风控制度设计,还是在尽职调查、贷后管理、不良清收方式等各个方面,P2P机构都没有表现出互联网应该有的特性来。

  当下的互联网P2P金融更多只是吸收资金和发放贷款的工具,本质还是资金来源营销手段层面的创新,风控的创新根本无从谈起。如果P2P互联网金融不能在风控层面、优质客户营销方面进行革新,其风控手段及优质借款人的来源必须严重依赖线下,那么P2P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还是线下金融的线上化,与传统银行类金融机构多少年的线下积淀相比,想造反成功的可能只能呵呵了。

  我不是互联网金融的反对者,我只是希望P2P平台的的拥趸、创办者、投资人更冷静地去思考,做一些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创新,特别是产品设计及风险控制手段的创新,让P2P金融走得更好、走得更远,而不是整天召开互联网金融大会用普惠、道德、说叫的语言呼悠政府及投资人。

  现在大部分P2P平台的招数基本是花架子,根本没有什么实质的突破,更谈不上颠覆传统的银行,这些平台只是用擦边球的方式部分突破了金融的严格监管、打破金融业务的垄断而已,而这些,与优秀的、创新性的商业模式无关,迟早要被关进制度的笼子,也应该关进制度的笼子。

  笔者一一分析P2P们的风控手段,并用极其大众的语言给大家提示风险(平台本身的道德、操作等各种风险本文并未提及,有空另文再述),是希望投资人清醒地看到, 任何投资均是有风险的,长期来说不存在低风险高收益的伊甸园,我不希望那些缺乏金融常识的可怜投资人,被那些不靠谱的P2P平台搞得倾家荡产。

  我其实更是互联网金融的支持者。作为一个从体制内到体制外的金融从业人员,我深刻地感觉到金融官方垄断的劣根性及中国现有金融体系对中国中小企业的信贷盘剥。互联网金融以一种独特的生态去冲击传统金融的垄断地位,在夹缝中求生存,以一种堂吉诃德似的姿态去嘲讽传统中国金融的国有官本位思想,其势可叹,其心可嘉。

  2014年即将过去,2015年即将来临。P2P作为互联网金融的先锋,在没有解决风控革命性创新及安全性的情况下,其野蛮生长的势头必将被残酷的市场打回原型。

  每一轮经济及金融危机,金融行业都是从利率高的向利率低的从业者传递死亡。身边的高利贷者死了一大批,典当、担保、小贷先赴后续,银行都不能幸免,P2P金融自然也不例外。

  P2P当前的洗牌并不仅是大家认为的常规意义上的行业洗牌,而是纯金融风险周期导致的金融业洗牌,P2P在当下这种状态下,根本算不上一个行业,它仅仅是垄断金融背景下的一个小小的特殊信贷市场,逃避不了系统性的行业风险,更因为其过高的利率使其站在死亡的前列。

  另外,作为一个烧钱的平台,目前几乎大部分平台均无法形成赢利,包括陆金所在内,如果加上信贷项目收集及风控成本,估计形成的实际利润就几乎为零了,去掉资本的支持,还有几家在未来三五年内还能存活?

  最后,我尝试做一个总结及大胆地预测,以供大家参考或批判。

  一、当下的P2P金融本身并未实现实质性的创新,它仅是利用互联网手段,部分打破了官方金融的垄断,使得任何人、任何企业均可变相从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金融业务。包括欧美发达国家在内,这种完全脱离金融监管的野蛮生长,事实上是根本不应允许的,它也造成了国内大量骗子横行、众多投资人损失严重的现实。监管部们必须尽快出台行业规则,规范其行为。

  二、P2P金融在我国之所以获得政府、专家、大众的大面积支持,主要原因来自于对传统金融垄断、利率非市场化、信贷剥削、官本位的憎恨,以及对自由市场金融、民营金融、互联网科技的向往。政府在规范P2P金融的同时,应更多的考虑如何逐步放松金融管制,让互联网金融承担更多的金融改革的先锋任务,以引导更多的民营资本加入金融改革的行列。

  三、当下P2P平台应充分认识到,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吸收资金,优选客户,还是资金汇划、内部管理、风险控制手段,P2P均未能找到与传统金融机构战斗的先进武器。如果P2P只是一个高息揽存的工具,未来必将走向死亡。P2P平台应付出更多的努力,从市场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入手,找到自已真正的核心竞争力。现在首先要做的,应该是产品及市场的创新,找到传统金融机构不擅长、未关注或体制限制做不了的安全信贷客户及安全产品。中国的金融市场足够大,任何一家P2P平台只要努力、专业,肯定能够找到自已的生存空间。

  四、P2P金融未来必将是一个小众、细分的市场,不要幻想颠覆传统金融机构,它仅仅是传统金融市场的一个补充,或者同时成为传统金融机构技术及经营手段的一个创新工具。当下中国P2P金融100万不到的投资人、15万不到的借款人、600亿的贷款余额(网贷之家2014年9月末数据),大概是一个大一点的银行中心支行的规模,是承载不起行业内这么多的弄潮儿的,正如欧美这些发达国家,活下来有发展有前途的平台,也就LENDING CLUB等两三家,大家分析分析LC的客户对象、经营数据及信贷坏帐率,就会更清醒认识到,P2P注定是一个边缘的、特殊的信贷市场。即使中国具有更广泛的中小企业及创业人口基础,但P2P高利率的特点形成了市场价值与风险价值的严重背离,注定是无法形成很大规模的。以当下P2P的竞争力,目前任何两三家略大一点的银行,只要在网上开出与P2P平台一样的存款利率,估计几日之内,P2P行业将寸草不生。

  五、随着实体经济的低位徘徊,金融行业不良率将继续攀升,绝大多数P2P平台将会陷入代偿导致的流动性危机中,平台停滞或倒闭数将迅速上升。管控良好的平台由于缺少高回报低风险的信贷项目,发标数将进一步下降,贷款余额难以上升,大部分平台会进入中长期资本消耗期,业务停滞或转入亏损状态,“疯投”风光不再。国有或银行系P2P平台由于母体机构本身信贷投放能力下降(实体经济不乐观),无法也不愿意再向平台提供足够多优质、高收益的项目,导致规模持平或下降。同时,由于短期内无法看到P2P的前途,决策层热度趋冷,这些平台也将进入盘整、观望期。

  六、P2P平台如果希望长期良好发展,一定不可以有直接担保与间接担保的行为。作为一个轻资产的互联网公司,不应该也无能力承担任何信贷风险,P2P最终只能做成技术型、智力型、资源整合能力和风险辨识能力强的平台服务商,才有机会分金融市场的一杯羹。简单的对接平台无价值,纯粹的担保手段更不可行,P2P只有努力将投资人、借款人、交易环节做得越来越透明,把产品及风险控制手段设计的更先进,才能获得更多的人信任,实现自我价值,而这一切需要若干年来实现,需要耐得住更长时间的寂寞、熬过金融死亡周期的轮回。

  七、未来P2P平台的发展,将更多的依靠产品的创新及风险控制体系的创新,在互联网及垄断金融的交集中寻找机会。诸如开鑫贷等这类垂直型、行业细分型、资源优势[-0.07%]型的P2P平台会有所发展。各平台应根据自身情况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在熟悉的行业及领域努力创新差异化产品、降低风控成本、管理成本,获得竞争优势、生存空间,营造自已的护城河。我真诚的希望,P2P的从业人员冷静地反思自己,积极地在互联网与传统金融之间寻找机会。金融产品的多样性、互联网的创新性会让有专业、有良知、善于发现的人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机会,P2P平台应储备冬粮、耐心结网等候又一轮鱼讯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