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监管政策即将落地,传统银行也开始“互联网 ”了,p2p行业的野蛮发展到今天已经有近3000家,行业整合也到了关口。作为中小P2P平台公司该如何发展呢?
先来看中国小微企业借贷的一些数据
据统计截至去年底,小微企业所占比重超过95%,中小企业每年贡献约60%的国内生产总值和50%的国家税收。另据全国工商联统计显示,规模以下的小企业90%未与金融机构发生任何借贷关系,小微企业95%没有和金融机构发生任何借贷关系。
广发银行发布了《中国小微企业白皮书》显示,中国共有小微企业5606.16万户,每户小微企业的资金缺口平均约为70.5万元,据此推算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总额为39.52万亿元。而根据这个银监会此前的统计数据,截至2014年底,中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仅为17.76万亿元。这也就意味着,小微企业的资金缺口高达22万亿元!
再来看为什么小微企业融资难
1. 传统金融体制的局限性及原有政策的失衡制约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例如一方面过度的金融管制导致银行只愿意贷款给中大型的企业,另一方面过高的金融业经营门槛及经营限制是的民营银行发展缓慢。
2. 小微企业自身问题,我国小微企业发展起步晚,技术含量低,经营管理落后存活时间短,财务信息不透明,可供担保抵押的财产少。
3. 银企之间的合作少,信息不对称,银行很难核实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从而也限制了银行及贷款机构评估小微企业的风险从而给出合理的贷款利率。
4. 征信体系不完善,由于我国征信体系相对落后,小微企业往往没有征信记录,因而影响金融机构对企业信用的评估。
好了,需求啰嗦完了,我们来对接下。
中小p2p平台的发展现状
1. 发展迅猛,问题百出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中国P2P网贷平台数量为2880家。2015年1-8月,全国P2P网贷成交额5170.39亿元,同比增加3532.64亿元,增长215.70%。据有关商业机构统计,2015年1-8月全国新增P2P问题平台652家,数量已远超前两年总和。
2. 同质化严重,没有创新,恶性竞争,投资人流动性大,平台获客成本越来越高
专家也曾指出,中国P2P网贷平台的火热发展导致了同质化竞争异常严重,很多企业盲目抄袭,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行业创新的发展。再加上现在大企业及传统银行的开始布局,这个市场势必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维护拉新的成本越来越高。
3. 风控能力弱,核心竞争能力弱
一方面从业人员不专业,目前很多中小p2p从业人员本身并没有金融从业经历,所谓的风控大多也只是停留在平台技术上。另一方面风控是需要长期积累的,而当前大部分平台只是完成了放款,只有等到回款走完一个借贷周期以后,才会显示出风险。再者金融法律意识薄弱,这个问题必然伴随着互联网创新而存在,但是绝对是个陷阱,对于借贷合同规范和项目拆解错配等问题相信不久也会慢慢显现出来。
4. 资产端竞争能力弱
目前可以说大部分的p2p平台都是通过小贷公司这类合作渠道获得资产项目,相当于只是干销售,不做生产,对于资产端的定价能力完全不掌握在自己手上,有些平台为了维护资金端的投资人活跃度,甚至倒挂收益拿项目,可以说这种p2p平台要是不转变,也是完全没谱的事。
5. 监管将下,行业变化即将来临。
记得今年7月份已经出了行业指导意见,那么到最终监管细则出台,我想也不会偏差太多。就是:托管更严格,行业透明去担保,经营门槛提高,所以中小p2p平台应该很清楚,自己最后的机会有多少。
那么既然小微融资市场与p2p平台都有问题,我们试着一起破解下。至于为什么不谈个人借贷市场,个人觉得这一块最终不会是中小p2p平台的肉,所以还是别费那个心。
深度服务小微企业才是p2p平台的最终使命
P2P平台从发展之初就是作为银行的一种补充,而不是颠覆者,两者定位不同,p2p平台做不了也承受不了大额的贷款,而小微企业也是银行一直没有做好的领域,p2p平台的出现弥补了这一市场需求,这也才是这类平台的发展使命,也必定是政策引导的方向。
笔者认为,如果中小p2p平台要想最终活下来,除了现有的资金端,资产端及风控必将是其最后唯一可走的路,而如果要想在资产端和风控上掌握优势竞争力,还能有什么途径比深度服务,类似美国社区银行的关系借贷来的更好呢?
最快捷的途径:供应链金融
如果说一个p2p平台最终的定位是在于服务小微企业,那么探索如何切入小微企业市场就显得很有必要,正如上面我们所讲,小微企业融资难存在很多自身问题如小微企业发展起步晚,技术含量低,经营管理落后存活时间短,财务信息不透明,可供担保抵押的财产少,那么作为p2p平台就应该避免再碰壁,而应充分发挥创新能力绕过这些坑点来服务小微企业,比如阿里可以拿小微企业的电商交易数据来贷款,用友可以用多年整合企业管理资源来做,那么作为p2p平台,也许切入小微企业上下游便是最好了解小微企业的方式,这就是供应链金融。当然供应链金融的上下游链条也将为平台不足带来弥补,如行业细分带来的差异化竞争力,风控能力的提升,回归中介避免政策风险,资产端的定价及竞争能力等,这必是一个双赢的结果。也许也是最终的途径。
至于如何合作,我想有四个字可以分享:专业,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