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驳斥指控:减少房地产投资比重不等于不投资内地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2015-10-13 08:23:07

  原标题: 李嘉诚驳斥指控:减少房地产投资比重不等于不投资内地

  李嘉诚终于公开驳斥撤资“指控”。

  9月29日晚间,他选择在习近平主席结束访美之后回应这一场闹得沸沸扬扬的撤资风波。

  多年以来,“超人”李嘉诚都被视为华人世界里的传奇及商业世界里财富积累极致的象征而受人景仰。然而,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李嘉诚因其对香港和内地资产的抛售而陷于不断的指责与非议之中。

  9月初,国内某智囊机构撰文呼吁,“别让李嘉诚跑了”。该文直指李嘉诚过去20多年在中国依靠地产积累的巨额财富并非来自彻底的市场经济,因此不能想走就走,而须为其之前的获益支付代价。

  李嘉诚回应称,这是毫无根据的指责。“文章的文理扭曲,语调令人不寒而栗,深感遗憾。”

  在过去的一个月时间里,该文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李嘉诚因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之际抛售其部分资产而被冠以“背信弃义”之名并被置于义愤填膺的道德审视之下。然而,这种道德的审视和拷问,也招致了来自合法性的反驳。对于商人基于合法性的商业行为,来自道德层面的质疑和绑架似乎充满了暴戾。在不断的争议之中,人们得以重新审视李嘉诚的财富积累路径及其商业帝国资产的多元化全球布局。

  李嘉诚9月29日透过长江集团,回应了4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连日受到抨击也不作回应?李嘉诚回应称,正值习近平主席进行国事访美前夕,不应让这些毫无根据的口舌之争成为焦点,喧宾夺主,冲淡习主席的重要讯息,引起商界和投资者不必要的顾虑。

  第二,为何频频出售内地房地产,但仍否认撤资?李嘉诚回应称,离岸设立公司,目的是为了让企业取得更现代化架构和更高效运作模式。其个人在重组过程中,并没有减少持股比例,也没有从中套现。

  第三,内地官媒多次作出抨击,李先生与中央关系是否有变?李嘉诚回应称,对中央坚定不移继续改革开放、致力优化营商环境有信心,并不相信“文革”式思维复苏。

  第四,部分抨击言论质疑你“不爱国”,有何回应?李嘉诚引用了苏轼及白居易的诗来回应:“此心安处是吾家”,“我身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争议“撤资”

  这场舆论战缘起于对李嘉诚从内地和香港“撤资”的疑虑。

  当前,李嘉诚的长江实业地产有限公司(1113.HK,下称“长地”)旗下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的在建综合体世纪汇正在寻找买家,项目报价接近200亿元。据悉,世纪汇广场是长地在陆家嘴最后的自留商用物业。

  据2015年长地中报显示,截至6月30日,长地总共持有约150万平方米的投资物业组合,其中,香港占130万平方米,而内地仅剩下20万平方米。

  这被视为李嘉诚在内地资产抛售的继续。

  始于2013年的“撤资”:

  内地地产业务从50.9%降至19.3%;两年抛售内地及香港资产套现金额超千亿元人民币

  这场资产抛售始于2013年。在过去的2年时间里,李嘉诚陆续抛售其在内地和香港所持有的资产。

  在公开披露的信息中,2013年下半年开始,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以及和记黄埔[2015年1月,长江实业、和记黄埔合并后分拆成长地与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0001.HK,下称“长和”)]相继以89.56亿港元出售了位于上海陆家嘴的东方汇经中心,以58.5亿港元出售了位于香港新界的嘉湖银座购物中心,以30.3亿港元出售了广州西城都荟广场等所持物业。

  2014年,见诸媒体的李嘉诚抛售资产的新闻亦未曾间断。当年2月,长江实业参股的ARA资产管理公司以24.8亿元人民币出售南京国际金融中心;4月,李嘉诚家族以9.28亿美元抛售北京盈科中心; 8月,ARA资产管理公司以2.5亿美元出售虹口区北外滩甲级写字楼盛邦国际大厦。

  同在2014年8月,和记黄埔宣布以38.2亿港元向泛海控股出售和记港陆(后更名为中泛控股)71.36%的股权,而和记港陆旗下资产主要包括位于上海的两栋投资性物业。

  据公开信息不完全统计,李嘉诚近两年抛售内地及香港资产套现金额超千亿元人民币以上,其中抛售的资产涉及地产物业、港口、能源等。

  李嘉诚旗下长和及长地的总市值约为1.222万亿元人民币,以此参照估算,抛售资产大约占其总市值的10%。

  李嘉诚在内地的主要业务是地产、酒店和零售业。2015年上半年,主营地产和酒店业务的长地近30%的营业额来自内地,而长和在内地72%的营业额来自零售业。

  据长江实业2014年年报显示,集团于内地的地产业务发展确实在放缓,相关收益跌幅明显,其在中国内地业务的比重开始减少。

  据《中国经济周刊》统计,过去10年里,在长江实业的营业总额中,内地的地产、酒店业务营业额占比从2005年的10%起逐年稳步增长,至2013年度超越香港市场到达最高占比50.9% ,然而,这一营业额占比到了2014年骤降至19.3%。同在2014年度,和记黄埔房地产业务在内地的相关占比则由过去的65%跌至42.1%。

  而自2012年5月份购入上海一块住宅用地之后,李嘉诚近两年在内地已经鲜有拿地记录。

  李嘉诚在公开回应中表示,过去两年,集团对全球地产业务持审慎态度,加上内地房地产方面,部分城市出现供求失衡风险,故减少买入土地。“内地的地价也飞涨,我们也无法成功投得土地。若地产业务继续艰难地经营,高价投地而亏本,就是对不起股东。”

  李嘉诚说,减少房地产的投资比重,不等于不投资内地。

  从目前来看,旗下的零售连锁店屈臣氏在内地正不断扩张,利润增长强劲。据李嘉诚9月29日公布的数据,集团于全球现拥有逾13000间零售店铺,其中内地由两年前的1300间增加至今天2300间,增幅为77%,扩展步伐迅速。

  然而,无论李嘉诚在香港和内地还有多少资产,当李嘉诚接连抛售项目的时候,“撤资”之说还是甚嚣尘上。

  重组后“迁册”至开曼群岛

  李嘉诚旗下注册地为香港的公司仅剩长地旗下的三家资产管理公司

  2013年底,当关于他从香港和内地“撤资”的舆论风波愈演愈烈的时候,李嘉诚终于忍不住主动向媒体澄清说:“说‘长和系’撤资是一个大笑话。”

  他认为,用出售物业和资产作为“撤资”的例子,是可笑的。

  “如果我真要‘撤资’,那么最容易的就是‘迁册’。我一定不会‘迁册’,长和系永远不会离开香港。”后来,李嘉诚还曾多次公开表态不会迁册。

  然而,一年以后,他还是将旗下公司迁册海外。

  2015年1月,李嘉诚发布其商业帝国史上最大手笔的资产重组计划,将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合并,后分拆成两家新的上市公司:长和与长地。长和与长地在开曼群岛注册,这等于重组后变相迁册海外。

  9月初,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基建(集团)有限公司(1038.HK,下称“长江基建”)与电能实业有限公司(0006.HK,下称“电能实业”)合并,成立长江基建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李嘉诚的商业帝国目前共有15家上市公司,长和、长地、长江基建等公司注册地均在海外,一旦电能实业成功并入注册于百慕大群岛的长江基建并退市,李嘉诚旗下注册地为香港的公司仅剩长地旗下的三家资产管理公司。

  虽然选择开曼群岛为注册地的情况在香港企业中屡见不鲜,但大概没有哪一家公司改变注册地会像李嘉诚的公司这样招致质疑和非议。

  李嘉诚解释,此举的目的为了让企业取得更现代化架构和更高效运作模式。集团进行重组及于开曼群岛成立公司,而集团在港注册及上市地位不变,李嘉诚个人在重组过程中,并没有减少持股比例,也没有从中套现。所谓“撤资”指控,完全不成立。

  当下恰逢中国经济处于转型期、香港时局敏感之时,李嘉诚的迁册行为无疑太过刺眼,也因此争议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