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盯上P2P 证券化金融衍生品现世

作者:魏欣 来源:网贷之家
2015-10-13 08:05:46

  当P2P网络贷款在中国野蛮生长的时候,这种商业模式在美国也获得了民众的广泛参与和监管者的高度关注。而这场商业革命的对象,华尔街银行家们,虽然反应迟钝,但已经开始警觉,并试图顺势而为参与到这场盛宴中来。他们再次带来了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

  从数据来看,2004年左右才出现的P2P贷款行业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至2015年初,全美国发放的贷款已经达到了770亿美元,这是三年前的15倍。分析师预测,该行业在全球的发展速度应该是每个季度环比增加20%。很多风险投资经理形容,感觉就像回到了2000年的泡沫时代,钱就像水一样被泼入这个行业。

  快速的发展机会来源于金融市场的传导失灵。一方面美联储把基础利率长期压低在0-0.25%,让投资者无钱可赚;另外一方面,大量借款人却得不到银行的贷款,信用卡用户忍受着20%以上的利率。目前美国国债的收益率只有可怜的0.6%,而网贷平台的平均收益率大约是7.6%。巨大的差异刺激着个人和机构投资者,难怪借贷双方要撇开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自己玩了。

  网络贷款行业也获得了来自传统金融业的广泛认同。作为行业领头羊的Lending Club,请到了克林顿政府期间白宫经济顾问、哈佛大学前校长萨默斯和前摩根斯坦利首席执行官John Mack作为他们的董事会成员。另一家龙头公司Prosper的CEO在接受电视采访时说,现在每天都有大量投资机构找他们谈合作,看是否能够通过他们的平台发放贷款,获得远高于债券产品的投资收益。

  如果说P2P网络贷款只是想要在个人消费贷款领域有所作为,那对华尔街银行来说还是不痛不痒的。但是如果他们盯上了公司贷款和住房抵押贷款,那对华尔街就构成了实质性威胁。因为这是一个96万亿美元的广阔市场,而目前的网络贷款余额还只是市场容量的百分之0.08。

  为了应对挑战,华尔街开始考虑把资产证券化引入P2P贷款行业,他们从贷款平台那里购买了贷款,通过他们最擅长的证券化机器,分拆打包卖给机构投资者。去年11月,高盛和摩根斯坦利就联合承销了3.03亿美元通过一家名叫社交金融(Social Finance)的网贷平台销售出去的学生贷款。虽然这个数额很小,但是代表的方向却很明确,因为这么高的收益率正是大量机构投资者所期待的。

  很多投资者也向华尔街投行表达了希望他们发行P2P金融衍生品的愿望,他们希望投行能够开发出一种产品来跟踪网贷行业的发展趋势,为关注这个行业的投资者提供便利。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对这种产品感兴趣的投资者却更多看空网贷行业的人。他们认为网贷这种高票息的投资产品在短期内是可以产生不错回报的。可一旦经济形势发生逆转,坏账会很快压垮很多网贷平台,而他们希望从自己的投资判断中获益。

  华尔街还提出了当年资产证券化加金融衍生品的解决方案。即把网贷资产打包证券化,使用信用违约互换(CDS)为其提供增信,并通过金融衍生工具分拆卖出。 这种方式就和当年次级贷款的处理方式完全一样了。但和当年不同的是,住房抵押贷款是存在抵押品的。而当前的网贷却几乎全部是无抵押贷款。如果遇到风险,投资者的损失会更大。

  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引起了监管当局和普通民众的高度警觉。就像当年很多次级贷款公司为了做大业务量,帮助大量不合格的房屋购买者以零首付买房,人们开始质疑Lending Club和Prosper是否有嫌疑同样为了快速发展而放松贷款发放流程。因为一旦网络贷款被通过资产证券化销售出去,网贷平台就几乎脱钩了。

  他们会安心的把1%的服务费放入怀中,而不再关心坏账的审核。Prosper公司CEO在面对电视主持人咄咄逼人的发问时坦言,平台发出的都是高质量的贷款。85%的借款需求是被会拒绝的,而且只有信用评分在710分以上的客户,才有可能获得贷款。

  为了解决长期资金需求和短期资金供给之间的期限错配,规避历史上数次金融危机产生的银行挤兑问题,华尔街发明了资产证券化。由此也带来了贷款责任主体不明确的弊端。贷款由贷款平台发出,但其本身却不承担由坏账产生的风险。这是08金融海啸发生的核心原因。资产证券化本身并没有错,错在缺乏监管。而危机后,美国证监会也对此进行了严格监管和立法。现在是时候让我们看看,华尔街是否会在同一块石头上摔倒两次。

  (本文作者介绍:现在为高盛集团工作,此前曾在美国供职于大型共同基金管理公司。)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为信息传播之需要,不作为投资参考,网贷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