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些软肋的平台最怕经侦上门

作者:李豪然 来源:网贷之家
2015-10-13 08:05:28

  秋风萧索,冬天似乎也不是那么遥远了。年初股市的狂涨引发了P2P行业的短时萧条;年中监管大纲出台,预示着行业托管机构、注册资本等细则也即将落地。13、14年底的倒闭潮、跑路潮已呈常态化出现;加上经侦等司法力量主动介入,使得刑事法律风险飙升;不禁喟叹:长夜漫漫,处处险恶。

  要细说P2P和经侦方面的事情之前,还要说个现象,有些犯过法的人在街上见到大檐帽就跑,也不管这人到底是公安还是城管,原因无他,心虚而已。

  那么究竟是在心虚什么呢?

  一、资金池

  P2P因资金池所诟病也不是一天两天。已经成了行业里众人皆知的秘密了,无论平台自建隐形资金池,或者后置到关联公司(如担保、小贷公司),还是以项目打包的名义所形成的资金池。

  初创平台需要调节长期借款与短期投资的矛盾;发展中的平台需要靠它来维续资金链、应对项目逾期(甚至坏账);大型平台的资金池俨然成了一个巨大的利润输出口。从倒下的千家平台看来,无论各个发展阶段,如无特殊情况,资金池总是如影随形的。

  然而,资金池在保险、银行业大行其道。但是落到P2P行业,却成了不折不扣的双刃剑。除开恶意诈骗不谈,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资金很容易产生自用、挪用等风险。如若单纯的逾期,靠资金池兜底倒还勉强,但资金池有时还要肩负平台坏账亏空的“使命”。况且行业缺乏信心,任何风吹草动都会惊走一大片投资人。

  资金池以其便利性和可操作性会逼着所有同行冲杀进来。一旦启动就必须追求规模持续增长,依靠持续增长来确保低风险,这样做好比在脖子旁边舞剑,而且还要越舞越快,一不留神,出现提现危机或者资金链断裂,平台非法吸储/非法集资的帽子就算是扣上摘不掉了。平台被自己一剑封喉。

  二、自融

  自融在整个网贷行业里可谓是几经波折,从最早平台讳莫如深,到后来组团盛行的时代仅有个别团长在内的大额投资人知晓,直至13年首次倒闭潮的爆发,投资人对于自融平台可以说是畏之如虎。

  通过近两年网贷的发展,投资人对于自融的认知也趋于理性化;自融相对的资金成本比较低,所以可以给到较高的一个回报率;多数投资者认为,自融的项目往往把握在平台老板的手里,风险可控一些。甚至还有“高息绝对是自融,低息不一定不是自融,反正我(投资人)也看不懂,不如选高息的”这种论调。

  对于挑选借款项目,有个金融业的老大爷这样说:银行是从一筐好桃子里面挑几个最好的;信托、基金是从一筐好桃子里面挑几个最大的;至于P2P嘛,就是从一筐烂桃子里面拣几个不太烂的...

  自融平台的项目连P2P借款都审核都不过,或者说存在极大风险回报的项目。往往才会走上自融的这条道路。但是互联网金融,干的是项目匹配资金,经营的是风险。把平台所有投资者捆绑到一个或几个项目中,稍有差池就坠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一点翻盘的机会都没有了。

  网贷投资人中,抱着赌博心理的投机者大有人在。这些投机者就好比是在炸药包的上面挖金矿,黄金固然吸引人,但是谁也不知道导火索的时间有多长,每个人都自认为安然无恙,结果总会有人被炸得粉身碎骨。

  三、虚假借款、伪造标的

  自07年P2P传入中国至今,伪造标的手段和方法层出不穷,有手段高明算无遗策,也有手法低劣侮辱大家的智商,在此不做技术性分析。

  虽然手法是多样的,但目的是明确的:圈钱。

  平台日常运营、技术更新、推广品牌、坏账兜底都需要钱;如果说以上还勉强算是正当理由的话,那平台老板买车,买房,甚至是买咖啡(据闻某倒闭平台法人拿投资人的钱买几万元一斤的咖啡豆)这就有些匪夷所思了。

  笔者曾拜访过某个平台的营销总监,谈及做广告的时候小心翼翼的问道:贵平台的创始人是草根出身,但是看你们的砸广告一点也不手软,那你们的钱都是哪来的?

  “哪儿来的?投资者的啊!没钱了在网上挂几个标不就有了吗?”眼中丝毫不掩盖自己的得意,相比之下笔者畏畏缩缩的行径反而落了下乘。岂不知,集资诈骗的枷锁已经要套到他的脖子上了。

  把投资者的钱当自己的钱用,这是行业中一个很普遍的显现。如果周围的同行都在这么干,那从业人员是否能不忘初心,理智发展呢?

  说一千,道一万。其实平台无论应对经侦或者投资人,真实透明是根本所在,按时兑付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做到以上两点,相信都是可以涉险过关的,但是现在各家平台暗自掂量一下,再对照2014年两高和公安部、2010年最高院的两份关于非法集资的官面文件,如果一旦经侦上门,是否能够从容应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