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诺奖“三字经”:冷、微、美

作者:陶凤 来源:北京商报
2015-10-13 07:54:31

经济学诺奖“三字经”:冷、微、美

  瑞典皇家科学院12日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经济学家安格斯·迪顿,以表彰他在消费、贫穷与福利方面的研究贡献。

  诺贝尔压轴的经济学奖把悬念留到了最后。当地时间12日下午1时,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又一次把这份大奖颁给了公众眼中的“冷门”。因为消费、贫穷与福利方面的研究贡献,美国经济学家安格斯·迪顿一人独享大奖。梳理近年来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不难发现,就研究贡献的偏爱 “高冷”范儿十足,不爱热门、不喜宏观喜微观,从奖项得主来看,尽管也有英国人、法国人的身影,但美国人仍是最大的赢家。

  冷: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

  尽管时常伴有争议、冷门频出,却丝毫不会影响诺奖大师的光芒。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普林斯顿大学的安格斯·迪顿,以鼓励他在对消费、贫困与福利领域进行分析所做出的贡献。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孙景宇曾在伦敦现场听过安格斯·迪顿的讲座,他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安格斯·迪顿的理论研究确实在学界影响很大,尤其是对于传统共识的颠覆。比如针对全球关注的贫困问题,安格斯·迪顿提出在世界范围内划出贫困线并没有任何意义,针对同样的收入,在各国的购买力并不相同,因此买到的东西基本的营养价值就会不一样。”

  此前并没有一家机构预测得奖的会是安格斯·迪顿。针对近年来诺贝尔经济学奖为何频频爆冷,孙景宇解释称这种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他表示:“诺贝尔奖涉及的相关理论研究贡献大多数是在10年甚至20年之前就已经完成,因此这样的理论很难在今天依旧成为热门。此外,国内学者比较关注的一般会集中在西方现阶段比较流行的学术理论,以及和我国国情体制密切相关的理论,而很多著名经济学家都不在这个范畴之内。”

  微:青睐微观经济学

  1945年出生的安格斯·迪顿,原籍英国苏格兰爱丁堡,是一位微观经济学家。根据安格斯·迪顿的研究,为设计一个促进福利并减少贫苦的经济政策,必须了解个人消费选择。通过将个人消费选择细节与累计效应相关联,他的研究给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带来了变革。

  针对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到底有没有让社会更加平等?在安格斯·迪顿的著作《大逃亡:健康、财富与不平等起源》中,他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工业革命以来东西方的“大分流”造就了国际间巨大的不平等。如何帮助这些落后国家、落后区域?安格斯·迪顿分析,直接援助已经失效了:“一个好的政府需要和当地人民和国家之间达成一份契约,而外国援助瓦解了这种契约,因为维持这个政府的经济来源不是来自国内”。

  事实上,诺贝尔经济学奖对微观领域的偏爱从2011年便已初见端倪。当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布备受关注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普林斯顿大学的克里斯托弗·西姆斯以及纽约大学的托马斯·萨金特,这两位经济学家主要聚焦于经济理论的研究。

  此后连续两年,先是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经济学家埃尔文·罗斯与罗伊德·沙普利,他们因稳定配置和市场设计实践理论获奖;后是美国经济学家法马汉森和罗伯特·席勒获奖,因为对资产价格的史证分析获此殊荣。

  美:成大赢家

  谁会笑到最后?似乎总少不了美国人的身影。诺贝尔经济学奖并非诺贝尔遗嘱中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是由瑞典银行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的,全称为“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

  从1969年至201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已经颁发了46次,获奖者达75人,以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等人为代表尤其引人注目。

  2014年法国经济学家让·提诺尔成为法国经济学家问鼎诺贝尔的第三人。让·提诺尔是近六年来首个独享单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者,诺贝尔经济学奖上次由一名经济学家独享是在2008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凭借对经济活动的贸易模式和区域分析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而今年这一大奖再次被美国人收入囊中。从2011年普林斯顿大学的克里斯托弗·西姆斯以及纽约大学的托马斯·萨金特到此后的2012年、再到2013年,每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都少不了美国经济学家的身影,美国也因此成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最大俱乐部。(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文)